67 伯圭屡拒刘虞召(6/7)
没完没了;不知道的,别叫以为是我怕了他刘幽州!……贤弟,要不这次我索性就去州府和他见上一见?正好趁此机会,我当面告诉他,他对乌桓人怀柔的这一套是不管用的。”
刘玮台说道“贤兄,不虑鸿门宴乎?”
公孙瓒“嗤”的一下,笑了出声,睥睨豪气显露,说道;“就凭他一个刘幽州,手不能提鸡的,他能搞什么鸿门宴?便是搞了鸿门宴,难道我还惧他不成?”
这时一人离席起身,说道“明公,下吏愚见,也以为明公不宜往县中州府往见刘幽州。”
说话之人,是公孙瓒帐下的长史关靖。
公孙问道“为何?”
关靖说道“鸿门宴云云,明公自然是不会害怕的,且料刘幽州也定无这个胆子,可是刘幽州毕竟是幽州牧,依照朝廷规制,明公是要受他节制的,明公若是应了刘幽州此书之请,去了州府,则见到刘幽州后,他倘使当面对明公下令,叫明公做这个、做那个,明公是从还是不从?如果从,未免就会屈明公之意;如果不从,未免当场就会与刘幽州闹翻,而现下我军之大敌,是冀州的袁本初!将来再攻冀州之日,於粮饷、民夫等方面,还是需刘幽州相助的,是以,当此之际,明公实不宜与刘幽州闹出矛盾。因是,依下吏愚见,与其往见,不如不见。”
关靖的这番话的意思很明白,你如果去见他,他当面给你下令,你名义上是他的属吏,那你听不听?如果你不听,则你们两个人当场就要闹翻,这不会不利於将来进攻也好、抵御也罢,与袁绍的作战。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见。不见的话,那不管刘虞给你下什么命令,就像今天的这道檄文一样,看完之后,你大可以就把它丢去一边,只当没有收到便是。如此,一不屈你的意,二来,你两人也不会把场面闹僵。
——这其实也正是之前刘虞数次召公孙瓒见,而公孙瓒都不去见他的主要原因。
关靖的这番意思,细细品味的话,打个比喻,简直就好像是孩子的思维,纯粹是躲避问题,可在听了关靖此话后,公孙瓒想了一想,却是认可,说道“卿此言甚是。”便就决定不去见。
不见当然可以,但矛盾都在那里,不会因不见而就消失。
公孙瓒这一不去见,他与刘虞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却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了。
定下此事,刘玮台换开话题,说起了别的一事。
他说道“贤兄,最近蓟县有一道童谣,不知贤兄可有闻听?”
公孙瓒问道“是何童谣?”
刘玮台说道“这童谣唱的是‘燕南垂,赵北际,其间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贤兄,这道童谣不知起自何地、起於何人,然如今差不多已是唱遍蓟县,并其余我幽各郡也都有人在传唱了。”
公孙瓒默念了两遍这个童谣,不太明白其意,问道“这童谣是何意思?”重复这童谣的前两句“燕南垂,赵北际”,问刘玮台,“这说的是一个地方么?”
刘玮台回答说道“贤兄,不错,这正是说的是一个地方。‘燕南垂,赵北边’,燕者,幽州也,赵者,冀州也,幽州的南边、冀州的北边,这说的正是幽、冀的接壤之地!愚弟以为,指的就是贤兄的封邑易县。”
“幽、冀接壤之地长达数百里,三郡数县,为何说是易县?”
刘玮台答道“这是从此童谣的第三句判断得出的,‘其间不合大如砺’,贤兄,易县河网密集,中间低洼,岂不是正合此句之意?”
公孙瓒思忖片刻,觉得刘玮台言之有理,说道“如此,这童谣所唱,原来是易县。‘唯有此中可避世’,贤弟,这一句……”
刘玮台右手晃着羽扇,左手抚摸胡须,接腔说道“贤兄,‘唯有此中可避世’,这一句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如今天下大乱,只有在谣中此地,才有可能避开乱世,等待太平到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