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表举张纮河南尹(3/8)
陈群等督促各郡的郡守接着开修。
水利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兴修水渠,不但利於军屯、民屯,也有利於当地百姓垦种。如果修的是类如洛阳附近阳渠、鸿沟那样的大渠,对军事也会有利,如运兵、运粮等方面。故此,荀贞在徐州这几年,於水利这块儿,一向是非常重视,大力发展。
另外,青州被黄巾肆虐多年,如今黄巾虽平,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能就的,荀成上书,青州相当缺粮。荀贞叫荀成估算了个缺粮的具体数目,令荀彧从徐州州府的库房、各郡调粮,运往支援,若是仍然不够,可以适当的从幕府粮仓里调些出来补充。
幕府粮仓里的都是军粮,多半是由军屯、民屯而来,平时非部队用度,荀贞是绝不用在别处的。这一回,却拿出来运给荀成。就有些幕府吏员想不通,有人说“河南尹眼看要起大战,这个时候,该增加军粮储备才是,却怎么反运去青州?”荀贞倒是耐心,给他们解释,说道:“这不仅仅是赈济青州的百姓,帮助青州的贫穷民户渡过冬天,也是为避免青州再度生乱。青州刚定,地方未安,仍颇有黄巾余部散於山野,若是乏粮,出现大规模的饥荒,就很有可能就会再一次地出现叛乱,已降的可能也会再反,裹挟百姓,青州复将沦为贼蜮。到那时候,是不是需要出兵平叛?出兵平叛是不是需要军粮?而且所需会比现调往青州的军粮数目更多!因是现调军粮援之,表面上是军粮挪作它用,实际上正合其用,并可能还是个节省的用。”
地盘大了,事情也就多了。
总之,迁治和各地州郡报上来的政务,又及各部兵马报上来的军务,即使先经过荀彧、
陈群、袁绥、宣康等的处理、过滤,最后报到荀贞这里的还是文牍如山。
荀贞差不多每天都要办公到晚,才能大致处理完毕。亦无须多言。
……
十一月中旬,这日下午。
才果如徐荣的猜测,在看过“大破张白骑部”此道军报,刚把表关羽为“横野中郎将”的上书送去长安,同时,顺道把做成的印绶送往洛阳给关羽后没几天,又一道军报送到荀贞案上。
这道军报,还是从洛阳送来的,徐荣亲笔书写。
军报到时,荀贞正在堂上,听荀彧、陈群向他汇报迁治和支援青州粮食这两件事情,——戏志才没在,他前几天病了,天气又冷,荀贞就叫他在家休息,不必来幕府理事。
暂停下汇报,荀彧、陈群等荀贞浏览军报。
看完之后,荀贞颇是欢喜,笑与荀彧,陈群说道:“张扬、张郃兵败,已撤回河内去了。”
陈群怔了下,说道:“剿灭张白骑贼部的军报不是月初时才送到的么?这才多久,就又败了张扬、张郃?”赞道,“徐将军用兵,其疾如风啊!明公用他做洛阳方面的主将,没有选错!”
荀贞抚颔下短髭,说不来是自矜,还是自谦,悠然笑道:“长文,我政略才干不及文若,智谋远见不及志才,勇不及云长诸将,却能做下今日成就,只不过是因为三条,勤以补拙,一也;能识人,二也;用人不疑,三也。所谓‘因人成事’者,长文、文若,说的就是我啊!”
“因人成事”是毛遂所说,讽刺靠别人才做成了事的庸才们的,荀贞却拿来形容自己。
荀彧笑了起来,道:“阿兄何其自谦!能做到这三条的,非英雄不可!”
陈群以为然,正色说道:“昔高祖自言,‘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能像高祖这样识人、用人的,明公其人哉!”
听到这话,荀彧瞅了陈群眼,似想说些什么,终究未说。
两人凑趣,顺着荀贞的话,和荀贞说了两句。
荀彧话转回来,说道:“自闻知张扬、张郃军中,袁本初派了许攸作监军,许子远智谋之士,彧尚担心,这场仗恐怕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