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荀家五虎度陈仓中(3/4)
不上积极支持,却也并不反对。
一则,儒吏固然讲春秋决狱,搞动机论,动机如是好的,那么即使触犯了法纪也可以从轻发落,荀贞在颍川任西乡蔷夫时为得到儒生的认可也按此判过案,可这只是来自董仲舒的观点,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却也不是一味提倡宽松之政的。
二则,颍川受春秋战国时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名人的影响,郡中的士人向来是“高士宦,重文法”,如阳翟郭氏、长社钟氏俱是世授律法的名门,当地的士风从来不是“空谈清议”,而是讲究经世致用。
三则,汉家自有制度,本来就是儒表法里。
可以这么说,荀贞,又或荀攸,又或荀彧,他们不为政一方则罢,只要他们有机会成为郡县长吏,在为政上必然是会儒法结合的,至多因为本人的关系,或者儒重一点,或者法重一点,荀贞来自后世,今生又受颍川士风的影响,显然是后者,更为重法。
因此,当荀攸见刘备露出惊讶之色,他便笑着说道“玄德可知明公乳虎之名是如何得来的可不是从征伐战场上得来的,便是因昔在颍川时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而得来的啊不过玄德且宽心,明公虽重律令,却也不会如朱博那样撤罢议曹的。”
朱博不喜儒生的空谈,每到一郡,辄罢去议曹,议曹者,顾名思义,乃是议论之曹,是郡中用来安置儒生、供他们发表议论的地方。
朱博是前汉时人,当时儒法之争很激烈,有名的盐铁论说到底就是儒法之争,他撤罢掉议曹不会引起时人太大的非议,而自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之后,本朝历代皇帝均大力提倡经学,以经术取士,发展至今,儒法已经渐渐合流,如钟繇家,世授律法,明明是个律法之家,却亦习学儒家的经典,又如荀氏,虽为儒学名门,荀衢教荀贞读书时却也教过他律法之学,这么个背景下,荀贞当然不能、也不会如朱博那样轻视儒生、撤罢议曹的。
事实上,刘备也不是一个把儒家学说奉为圭臬的人,他只是对荀贞这样一个儒学名族出身的人会说出“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的话感到意外罢了。
他收起惊讶,复蹙眉头,说道“治郡为政似当以宽猛结合为宜,今郡县士绅对明公多存敌意,明公如再只奉三尺律令以从事,恐怕会。”
荀贞笑道“恐怕会激起民变么”
“这倒不至於,但备恐会加深隔阂。如无士绅、大姓之佐助,明公难治郡也。”
当太守和当中尉不一样,当中尉只要负责好军事就行,当太守却是军、政均需负责,一个只会打仗、搞不好的民事的太守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守。没有地方大姓的支持,荀贞或可以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在民事上极可能会遭到失败,一旦失败,等一年任期满时考核就不会达标,转不成真太守事小,被罢官免职事大。
荀贞自有主见,说道“魏近京畿,郡多豪猾,况今贼乱,地方尤多强雄,此辈之属,如荆棘之刺,欲治郡施政,非得将之尽摧不可,非如此,不能政令通达。玄德,卿之建言不能称错,可如想行之,却需先得缓一缓,待我把豪猾、强雄清理一遍后再行之方为合宜,此先兵后礼是也。”
荀贞刚逐走了一大批府吏,若是马上就再从豪强、右姓里召辟子弟,就不说这些正怀不满的豪强、大姓会不会接受他的召任,只说“前倨后恭”,只会助长这些豪强、大姓的气焰,故而荀贞打算“先兵后礼”,等再修理一批大姓后再给他们甜枣吃。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荀贞没有说出。
赵忠权倾朝野,郡县里不少的豪强大族依附赵家,这一点从荀贞上任初时遭遇到的那些尴尬就可看出,赵家势大,非西乡的土霸王第三氏可比,也非邯郸的豪强之首魏氏也可,不宜轻动,要想诛灭之,就得讲讲策略,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