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中平元年73众议讨董能行否首事当连薛彭城(3/4)
了袁党的骨干,实际上是忌惮他背后的袁绍
就如戏志才、荀攸等人和荀贞的命运现已是休戚相关,荀贞和袁绍的命运也早已是休戚相关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在颍阴荀氏有多年未曾有人出仕朝中、地方,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的这个背景下,荀贞现阶段更是需要依靠袁绍、曹操等袁党的这些人。
事实上,不但荀贞如此,如曹操、张邈等也是如此。
袁绍谋诛宦官、和董卓争斗,这些事情都有曹操、张邈等的参与,他们涉入太深,现在就算想抽身在外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故此,袁绍一起兵,曹操、张邈等尽皆响应。
放下荀贞是个穿越者的身份不说,也放下荀贞的本意本来就是要响应起兵不说,只从眼下这个客观的形势来分析,即使荀贞现下不愿意响应袁绍,他也不得不响应。
荀攸对戏志才的这句话是非常赞成的。
荀攸顾盼席上诸人,补充说道“今之局势虽较往日已有大不同,然袁本初世代公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是董卓远不能相比的。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以我度来,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而余下之州郡地方即使不应袁本初,谅也不会相助董卓,至多是坐望而已。如此计来董卓虽据八关之险、拥十万之众,可他所占者,现今也不过只是洛阳一地,以洛阳一地而对冀、兖、豫诸州,袁本初获胜固不易,落败却也不会。”
刘备插口问道“君言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此话怎讲君缘何而断定这几个州会响应影从”
荀攸笑道“玄德不知乎兖州刺史刘公山年少时即与袁本初、曹孟德结交,素来亲好,袁本初起兵,刘公山必会响应。豫州刺史孔公绪,陈留人也,家邻汝南,与袁本初亦是故交好友,袁本初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而至於冀州,冀州牧韩文节是袁家的故吏,袁本初起兵,他怎会不应”
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好,刘岱不但是宗室,他从父刘宠还当过太尉,他也是“公族子弟”,年少时一直住在洛阳,那个时候他就和袁绍、曹操是好友了,可以说是“总角之交”,初平年中,刘岱和袁绍又和亲,袁绍在征讨冀州等地时,甚至有过一段时间都让自己的妻、子住在刘岱家里,以妻、子相托,这是何等过命的交情袁绍如果起兵,刘岱不响应才怪。孔伷亦然,孔伷和袁绍也是老交情了,而且孔伷这次能出任豫州刺史,明面上是周毖、伍琼的建议,实际上则是因为袁绍的推动,袁绍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的。
冀州牧韩馥这个,荀攸料错了,韩馥固是袁家故吏,但对袁绍起兵却是反对的,可反对也没用,说到底他也是袁家故吏,到最后虽然不情愿,他不也是跟着起兵了
有了这几个州的基本盘,以三州之力,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击洛阳一地,确如荀攸所说纵其不胜,亦不会落败。
刘备接触政治高层的东西不多,他出身低,对高层的那些“贵人”们之间的关系、交情很多不知道,这时听了荀攸之话,他为之恍然,连连点头,说道“若如君所言,则袁本初此次如起兵讨董,确乎是纵不胜、亦不负。”
荀攸转对荀贞说道“君侯,胜则固好,但只要不负,这件事就可以做。”又顾问姚昇,“叔潜以为呢”
姚昇沉吟稍顷,说道“公达言之有理。”
程嘉半天没说话,荀贞问他“君昌,卿有何高见”
程嘉拈须说道“我以为胜负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这件事之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荀贞抚案而道“君昌所言,正合我意那你以为起兵过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八个字。”
“哪八个字”
“汉家陵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