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陶谦难催泰山兵(3/4)
如王朗所言,陶谦如果真的能说动这几个郡国,便是不能全部说动,只要能说得一两个肯出兵相助,他与荀贞的这场战争局面就会大为改观。
听了王朗此言,陶谦沉吟说道“孔北海早年与荀贞之相识,并与荀贞之的祖父荀爽交情甚好;应劭汝南人,与荀贞之同州;周昕虽是陈蕃的门徒,却与袁本初交好。此三人,我便是行文与之,恐也说他们不动。”
“只要说动一两人,形势就会对我有利。”
陶谦说道“也好,便如公言,我就给他们分别行文去书,希望能说动一两个吧!”
王朗又道“北海诸郡毕竟不能立刻出兵,而今下邳报急,这援军也还是得及早派出的。”
“我今晚就写调令,明天就遣军去援救下邳。”
陶谦写军令、行文不提,却说散了军议,王朗诸人出了州府,赵昱叫住了王朗。
王朗问道“元达,适才堂上,君一言不发,此时却为何叫我说话?”
赵昱说道“我为何一言不发,原因你知道,又何必明知故问。”
王朗一笑,说道“君性刚直,非我可及。”
“你既说我刚直,我就直问你了。”
“君请说。”
“方才在堂上,你为何哄陶恭祖?”
“我哪里哄他了?”
赵昱冷笑说道“你明知孔北海等人对陶恭祖早怀不满,定不会出兵相助,又明知丹阳三郡与东海相隔数百里,远水不解近渴,其间且有广陵为阻,信使能不能到达丹阳三郡还是两可,却又为何叫陶恭祖分别行文给他们?你这难道不是在哄他么?”
当年黄巾扰乱徐州,陶谦没有把徐州的黄巾剿灭在徐州境内,而是把他们赶去了州外的邻郡,比如北海,现在孔融就对郡内的黄巾十分头疼。别说他们可能没有多余的兵力来助陶谦,就算是有,只陶谦“以邻为壑”的这个举动,他们就断然也不会来帮陶谦。
至若丹阳三郡,就像赵昱说的,远水解不了近渴,便是陶谦的信使能够顺利通过广陵,到达丹阳三郡,只这一去,路上就得好几天,到了地头,呈上陶谦的文书,这么大的事儿,这三郡总得再讨论讨论,这一讨论,又得好几天,讨论完了,即使决定援助陶谦,点兵备粮,又得好几天,到得那时,恐怕荀贞早就打进了东海,说不定连郯县都已打下了。
即便荀贞那时还没打下郯县,也不打紧,他亦有帮手,便是豫州的孙坚。荀贞、孙坚的善战是天下皆知的,一场混战打下来,孰胜孰负,不言而明。
因此种种,赵昱说王朗是在“哄”陶谦。
王朗叹了口气,说道“你说的这些,方伯又何尝不知?他为何仍决定从我之言,给此数郡行文,这中间的缘故难道你是真的不知道么?”
赵昱哼了声,说道“自是因为形势危急,别无良策,只好一试罢了。可尽管如此,君亦不该献此无用之策!”
赵昱虽不想给陶谦出谋划策,可也看不惯王朗用“无用之策”来“哄骗”陶谦。
王朗把刚才说过的一句话又说了一遍“君性刚直,我不如君。”
两人一揖而别。
府中的陶谦等王朗等人走后,先是写了调兵援救夏丘的军令,即遣人送去营中,叫受到调遣的军吏明日便出城去下邳,又斟酌文字,细细措辞,写好了给那几个郡国守相的行文,经过仔细考虑,选了几个能言善道的人负责分别给他们送去,也是叫他们明日出行。
做完这些事,天色已晚,用过饭,他又处理了些政务、军情,直到夜色已深,才回到后宅就寝,却睡不着,复又披衣而起,独至院中。
冬夜寒冷,因心忧州事之故,他却不觉冷意。
望着空中的明月,他喃喃说道“荀贞之、荀贞之,自你到广陵上任,我自认一向对你宽忍,你却为何就这么逼人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