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东林高贤(月底求订阅)(1/2)
让裴松之回家等诏命后,刘义符乘车驾回城,顺路让陈裨去三省召来吉翰、张邵、郑鲜之、陆万载四人,倒不是征拜一名高官就要三相商议,刘义符还想了解一下其他事务。
他先回太极西殿临时休息的居处更换一身玄色绣纹的紫绛纱袍,头戴金簪束髻小冠,一身燕居便服着装,再转回景阳阁南侧书房,只等了片刻,吉翰几人就到了。
礼毕,刘义符说明裴松之事,几人都没什么异议,也就随口引入正题,问:“早在去年春夏之时,便诏诸卿重修《皇宋刑典》,不知现在进度几何?”
“好教陛下得知,此事说来不易,原本在荆州时无甚典藏,人手亦是不足,虽编修近五成却多有错漏,自开年以来几乎陷入停滞。”吉翰苦笑,随之话锋一转道:“不过自回建康后,臣至中书监、太学、国学翻阅了一些典籍,这才知道不足之处,若修刑典与国史,必须复置图书管理机构,加调学识渊博者共撰。”
吉翰之意是要重建帝国图书馆,西汉有天府、石渠、兰台、石室、延阁、广内六府藏书,东汉则设东观,自曹魏隶中书着作郎掌管,至本朝仍是沿袭,国朝始建,并没有合撰国史,所以图籍与修撰都还要从零开始,连前朝《起居注》都还不知道有多少留存。
刘义符不禁思量,成熟的帝国图书馆制度还要到唐朝才复兴,即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翰林院,虽然刘宋后来也设立了玄学馆、史馆,但规模不大,官员地位也不高,但以修书给官员刷政绩也是极为不妥的。以旧制,散骑省就有不少供奉官,为皇帝私人的人才备选库,但不管图书。
“原来的散骑省有员额多少人?可都是饱学之士?”
“原有十八人,但多被外放补为扬州诸郡丞、郡监,另有几人补为中书舍人、中书通事舍人,散骑省按新制已被裁去,需要另外物色人选。”
听吉翰这么说,郑鲜之接口道:“臣想起来,还有一些人可举荐,原左军咨议参军杜坦颇涉史传,此人可用;申少府之父申宣、其叔父申永此前被开革,现在家赋闲,亦可用。新近外调出京的范泰少子范晔,前司徒南昌侯刘穆之长子刘虑之等皆可,只是这些官员名望不足,若陛下征召东林大儒雷次宗、陶渊明来京,那此事就好办了。”
刘义符讶然道:“雷次宗?此人又离京了吗?何以称东林大儒?”
“去年徐羡之、傅亮等伏诛,雷次宗进谏劝阻未被采纳,因而愤然离京,若陛下急令即将抵京的索邈前往强征,那必然是会再来的。”郑鲜之抚须微笑,又解释道:“因雷次宗与陶渊明等皆隐居于庐山东林寺,与前建寺住持高僧慧远,现住持道生等颇修佛法,常与其一起喝和,抄修佛经,并在庐山之东修建学馆,自开馆授业,故在京不愿久留。”
东林寺?东林党?刘义符闻之色变,追问道:“这个东林寺又是怎么回事,何时传入中土?”
见刘义符变了脸色,几位宰辅面面相觑,都有些惊奇,只以为他闻之不喜,郑鲜之也就自以为识趣地闭口不言,张邵见此,接着解释。
“东林寺的渊缘说来有些话长,前朝时,有雁门郡楼烦县书香之家贾氏子,与同母弟慧持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顿悟出家,法名慧远,后道安法师入住庐山东林寺,慧远往从之,为道安上坐弟子,曾与刘遗民等人于佛前立誓,结社以传播净土宗,后道安圆寂,谢灵运钦服慧远,在东林寺开池遍种白莲,遂称白莲社,净土宗由是兴盛,亦号为莲宗。”
这下刘义符算是明白了,自东汉末沙门禅宗传入中土,现为北魏贵族所弘扬,净土宗是后来者,前朝时兵乱无法在北方立足便南下,很快为当时高门名士们所接受,并大力资助,如今在南方就已经有很多寺院,至萧梁时更是发展到一个可怕的程度,不过此时的白莲社还没庸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