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一听就是老扇形图了(求订阅)(2/3)
之前模拟实验室中得出的结论,2#最佳,1#次之,3#再次,4#最差。
这个器件性能与共混形貌的对应关系,倒是符合有机光伏领域关于共混形貌的通用理论,即有效层的最佳共混形貌为双连续的三相结构,2#的共混形貌最佳,因此对应的器件性能也是最佳。
所谓的双连续的三相结构,指的是给体聚集相、受体聚集相、给受体共混相三种相区缺一不可:其中,两种聚集相需呈现双连续的构造,贯穿整个有效层大约100纳米的尺度,用来产生激子,并将自由的电子/空穴输运至电极;在两种聚集相的交界处存续着共混相,也会产生激子,但主要作用是拆分激子,形成自由的电子/空穴,然后分别将它们转移至受体聚集相/给体聚集相。
而在有机光伏领域,整个光电转换过程主要有五步:
激子产生,光能转换为电能的第一步,光电材料吸收光子受到激发,形成被库仑引力束缚的电子/空穴对;
激子扩散,被束缚的电子/空穴对转移至给受体共混相;
激子拆分,被束缚的电子/空穴对在给受体界面处被拆分,变为可自由移动的电子/空穴,分别留在受体/给体相中,期间会损失一部分能量;
自由电荷输运,受内建电场的驱动,自由电子/空穴分别在受体/给体聚集相中向两个电极方向移动;
自由电荷被电极收集,在无外加载荷情况下,两个电极分别聚集电子/空穴,即负/正电荷,形成电势差,如果有外加载荷,则形成光电流。
三相结构承担了这五个步骤中的前四步,共混薄膜形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也是为什么使用同样的光电材料,在不同器件加工条件下,最终得到的电池器件性能不同的原因。
许秋离开老化楼,在外面溜达了几步,来到旁边的第四教学楼,随便找了个没在上课的教室,走了进去。
教室里有几个自习的学生,许秋的出现并没有造成什么波澜。
许秋扫了两眼他们的课本。
嚯,《高等数学B》。
应该是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上完了第一二节课后留在教室里复习吧。
许秋内心随意推理了一番,随后在靠近门口的座位上趴下假装睡觉,进入模拟实验室II。
基于这次的TEM测试结果,他得到了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许秋和韩嘉莹的两个最优3D-PDI体系,在低沸点氯仿溶剂处理条件下,PDI分子的本征结晶性能够被极大幅度的抑制。
第二,PDI非富勒烯受体体系,和传统聚合物给体/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体系不同,前者有效层的共混形貌受加工溶剂的影响非常大,许秋推测可能的原因是,前者为小分子材料主导的结晶,后者为聚合物材料主导的结晶。
第三,高沸点的溶剂添加剂DIO,会延长有效层溶液转换为有效层薄膜的时间,进而提升3D-PDI分子的结晶性,增加了PDI晶区的数量和大小。
第四,氯仿和氯苯两个主溶剂进行比较,氯仿的沸点低于氯苯,因而初始状态下氯苯溶剂的体系更容易诱导3D-PDI分子结晶,形成晶区。
在这些结论之中,第二条为接下来的实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既然有效层的共混形貌,在极大程度上会受到加工溶剂的影响,那便强化这方面的探索力度。
许秋很快便做好实验规划,以纯氯仿的体系作为基准点(此时PDI的晶区几乎为0),仿造之前氯仿/DIO体系的优化路线,引入各种各样的高沸点溶剂作为溶剂添加剂(PDI晶区数量、尺度增加)。
接着,他迅速给模拟实验人员下达指令,探索氯仿/氯苯体系,氯仿/二氯苯体系,氯仿/氯萘体系……
……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