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效率进一步突破,13.52%!(求订阅)(1/4)
几天后,许秋拿到了模拟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器件性能继续向上突破。
最佳的体系为PBDBTF:IDIC4F,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13.52。
考虑到PBDBTF给体材料,在其他各个非富勒烯体系中的表现也较为良好,许秋决定将其认定为一个基准给体材料。
这就面临一个命名的问题。
一方面,PBDBTF这个名称稍微有些长;另一方面,原初的PBDBT材料是其他课题组开发的成果,许秋也存了一些私心,想把这个印记给褪去。
最终,许秋仿造学妹开发FTAZ系列从H1x命名到H4x,把新的三种PBDBT衍生物,PBDBTS、PBDBTF、PBDBTSF,分别命名为J1、J2、J3。
韩嘉莹的话,现在H用了,J也用了,日后有新的体系还可以命名为Y系列,不得不说,三个字的名字就是好。
这种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方法,许秋倒不是很感兴趣,不然ITIC系列他可以索性直接叫X1,可以这样做,但是没必要。
话说回来,对于给体这一块,许秋现阶段并不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
因为他现在手上的实验数据非常丰富,而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宽带隙给体:窄带隙受体”的有机光伏体系来说,给体材料主要是锦上添花,器件性能主要还是看受体材料的表现。
就比如IDIC4F体系,IDIC4F和J2结合,效率有13.52,但它和H43、J1、J3结合,效率同样不低,也分别有11.92、12.27和12.98,哪怕是它和光吸收不互补的窄带隙给体材料PCE10、PCE11结合,器件效率都双双突破10。
给许秋的感觉就是,受体材料如果非常好起来,对给体材料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不是太托后腿就行,类似于有种优势叫做“栓条狗都能赢”,这边就是“随便什么给体材料都行”,毕竟,窄带隙的非富勒烯材料才是这个体系光电流的主要贡献者。
实际上,之前徐正宏他们报道的IDTBR体系,采用多种标准给体材料都表现出不低的器件性能,在那时候许秋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猜测,现在大量的实验数据无疑证明了当时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许秋总结他这个J2:IDIC4F体系的工作,主要有几个亮点。
其一,自然就是高效率了,相较于之前卡了三年的世界记录12.21,器件效率足足提升了1.31,这个幅度可不算小了。
其二,类似于之前IDIC体系,IDIC4F体系同样可以做厚膜,比如300纳米的有效层薄膜,器件效率能够大于10。
其三,基于这个体系的大尺寸器件,比如1平方厘米的器件,效率同样能够达到10以上。
第二和第三点,可以合并在一起,然后与之前IDIC体系的推论整合,即:
“侧链改变→分子间位阻减小→有效层中受体分子排布变得紧密→电子迁移率提高→可以制备厚膜、大尺寸器件,能量损失降低,开路电压提高”
“氟原子的引入→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增强→受体材料的HOMO/LUMO能级变深、光吸收红移→短路电流提高、开路电压提高”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有机光伏领域多年的一个难题,因为之前虽然也有号称能够做大尺寸、厚膜的体系,但效率都比较低,没有超过10的。
高效率的例子,总是比低效率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而且,对于一个最高效率记录在12左右,大多数体系都在10以下的领域来说,效率破10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不过,对于这篇工作的定位,到底投什么期刊,许秋还真有些纠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