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 妹子什么的,根本无法影响我码字的速度(万更求月票)(2/4)
非常大的。
一方面,授课老师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而且都是既开本科生课程又开研究生课程,那么他们在开设研究生课程时,大概率就是把本科生课程改一改,加点内容进去,对本校学生来说相对于重新修读一次;
另一方面,本校本系的学生,多多少少能够在老师那边混个脸熟,在同样的表现下,获得好成绩的概率,也比外校过来的学生高很多。
周三,许秋已经基本完成IDIC体系的文章,只差光源的两项表征以及NIM第三方性能检测,这两部分他都在草稿中预留了位置,这个工作他拟投AM。
材料口的文章,投AM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即使被拒转投AEM或者AFM也可以接受,至少最终都是落到了一区的期刊。
如果是投JACS被拒,可能要转去CM了,投EES被拒,可能就转去JMCA了,而JMCA、CM都是大类一区,小类二区的期刊,从文章分区上比AEM、AFM要差些。
晚上,辅导员鲍伟组织了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地点选择在先材的二楼会议室。
这次班会,一方面是同学之间彼此认识一下,选个班干部什么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好收材料,包括之前签过字的“承诺书”、填写完成的个人信息表、学生证等。
许秋摸不准这新辅导员的路数,不知道是不是像本科辅导员于强那样絮叨的类型。
于是,他便背着电脑,提前十五分钟来到会议室,找了个角落坐下。
过了一会儿,孙一凡路过许秋身边,和许秋打了声招呼,但他没有选择坐在许秋旁边,而是走到教室前排坐下。
从座位选择上也能够折射出不同人的性格,许秋偏内向,孙一凡的性格就相对外向一些。
随着约定时间的临近,来参加班会的人陆陆续续的变多,辅导员鲍伟已经到达,站在讲台上收集着材料。
今年材料系这一届的生源,许秋大致了解过。
博士有30人,包括5个直博生,8个硕博连读,剩下17个里面有16个都是外校过来的三年博士,还有一个本校的倒霉蛋。
其实,本校想直接读博的,基本上走的都是直接硕博连读的路子,很少去考博的,因为本校硕转博的难度并不高,基本有一两篇SCI二区就够了。
那个倒霉蛋没有硕转博成功,是因为上一届的硕博连读的竞争压力比较大,本来只有6个硕博连读的名额,结果系里有8个报名,最后系里额外多给了本校一个名额,录取了7个,剩下了他一个……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走的是硕士毕业然后再考博的路子,需要多读一年,比较亏。
而且,他还比同届硕博连读的同学小了一级,人家都博二了,他才博一刚入学。
就像许秋的室友任斌,选择了参军返校,等两年过后回来读研,直接小两级,如果本科同学是专业硕士的话,等任斌回来,人家都毕业了。
另外,这一届的科学硕士有34人,专业硕士15人,硕士里面,本校保研进来的23人,外校保研进来的15人,剩下的11个是考研考进来的,总体还是偏向招收本校本系直研的。
许秋把写好的材料递交,回到座位,有些无聊,便掏出电脑,一边充电,一边码字,开始撰写J2:IDIC4F的文章。
这篇文章他拟投《自然》大子刊,《自然·能源》,模板刚好可以使用之前投稿NC时的模板,《自然》系列的文章,排版都比较类似,可以直接进行参照。
正在许秋码字的时候,一道女声从旁边传来:“这里有人吗?”
许秋敲击键盘的手没有停下,随口回应:“没有人。”
对方的声音挺好听的,许秋忍不住扭头看了一眼。
‘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