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7章 马邑战毕(2/4)
,总共不到三万人而已。
但在接下来这段时间,武州塞所要面临的,是超过十万的匈奴部队,从南北两个方向的夹击!
在武州塞以南,从马邑败退的白羊、折兰两部,外加整场马邑保卫战去向不明的楼烦三部,共计六个万骑近三万人,将带着回家的渴望,向武州塞发起堪称癫狂的攻势!
而根据汉室先前得到的情报,在武州塞以北的某处,还有匈奴主力部队近十万人。
在先锋部队失去联络之后,塞外的匈奴主力必然会兵临武州塞以北,以接应包围圈内的先锋部队。
而面对这两个方向,总人数必定超过十万人的敌军,武州塞的东路军所能依凭的,不过是一段百丈关墙、被五路山、洪涛山夹出的,利于防守的地势,五万关中两家子,以及遂营校尉过去这段时间赶布的防御工事。
对于东路军能否守住武州塞,保证包围圈内的匈奴先锋无法从武州塞跳出包围圈,柴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不说双方两到三倍的巨大兵力差距,光是武州塞一带的地形,就让柴武悬着的心迟迟放不下来。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武州塞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山径口。
就那真正屹立在径口的雄关——函谷关来说,函谷关两侧是拔地而起数十丈,坡度几乎笔直陡立,连绵数百里的秦岭!
要想凭借武力从函谷关通过,唯一的方式,就是从正面向函谷关发起冲击。
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方式,和行进路线;无论是从关两侧索攀,还是绕道,都根本不可能通过。
如此绝佳的防守地形,才造就了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盛名。
类似函谷关这种建造于山径口处,从正面看呈现‘凹’字形,且关外有河流为天然屏障的地形,也是天下绝大多数雄关的共同特征。
而武州塞所在的五路山、洪涛山径口,两侧却并非是全然笔直陡峭的山体。
武州塞西侧,五路山倒是拔地而起,且与武州塞之间还有一片东西宽数十丈,南北长三里的断崖,使得武州塞西侧必然不会被匈奴人突破。
也正是处于这个原因,武州塞的烽燧,才建在了关墙最西段以里。
但武州塞东侧,关墙与洪涛山接连的部分,却并没有那么陡峭,且还有易于藏人的丛林!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人如果想,完全可以先从距离武州塞很远的地方,先潜入洪涛山西山腰的山林中。
东路军先前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楼烦一路北上,顺着洪涛山西山腰潜行,最终抵达武州塞附近。
倘若让匈奴人潜入洪涛山,那汉室在马邑战役中的战略目标,很可能会全部流产!
武州塞以北的匈奴主力进入这片山林,可以从东侧进攻武州塞,或绕过武州塞进入包围圈,接应先锋部队。
更甚者,匈奴先锋也完全可以沿着先前,东路军潜伏至武州塞以东的路线,直接沿着洪涛山绕过武州塞,逃出包围圈!
诚然,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人,货真价实的开国元勋,郦寄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但柴武的忧心,也正是从此而来。
——为了避免武州塞以东的洪涛山山林成为包围圈的缺口,郦寄必然会在这片区域布下防线,以保证包围圈严丝合缝。
只不过这样一来,东路军的防守宽度,就从百丈余的武州塞关墙,变成了武州塞加洪涛山山脚,东西数里宽的区域。
想想就知道,在攻防两方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战场宽度自然是越窄,便对防守方余越有利,反之,则对进攻方有力。
与此同时,双方兵力的对比,也会受战场宽度的影响——战场宽度越长,对于兵力占优一方便越有利。
毋庸置疑,在武州塞驻守的东路军作为同时作为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