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私不误公(2/3)
这还是出乎他最坏的意料。
这个消息,也让嬴祝终于泄了一胸中的那口锐气。
此时南方小朝廷上下都明白,他们只能苟延残喘,除非真正发生天下大变之事,否则少则三两年多则七八年,他们便尽数沦为阶下之囚。在这种情形之下,丧师败北的董伯予,自然就成了众人发泄的对象,什么“董师计可安天下,培了将帅又折军”,什么“董师兵法之高,不让赵括”之类的评论,便是董伯予自己也听到不只一回。
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之下,嬴祝转而求向神道,在所难免。
“陛下虽许臣以军国之事,难臣愚钝,若遇大事,终究是需要请陛下亲自定夺。”董伯予道。
闭着眼睛的嬴祝撩起眼睛,脸上淡淡一笑“三郡之地,百万之民,有甚大事?”
董伯予沉声道“襄阳诸葛瑜受邀于白鹿洞讲学,陛下宜亲往访之。若陛下能得此人相助,臣……愿去辞让贤!”
董伯予之话传到嬴祝耳中,嬴祝原本睁得不大的眼睛猛然瞪圆了,他看了董伯予好一会儿,这才笑道“老师未免太过高看此人了,此人当真才华如此?”
“臣乃儒生,若是天下太平,臣匡辅明君,校正得失,可为一时之贤。但如今天下板荡,虎狼当道,狐鼠同巢,陛下宜用才能之士。诸葛瑜其人,臣曾与其谈论,知其之才,不逊管仲、乐毅。其人不以儒家自居,此诚为憾事,但当此之时,用才不可拘泥,陛下任用此人,至少有三大益处。”
嬴祝哦了一声“哪三大益处?”
“其一,可得一匡济大才;其二,可向天下彰显陛下求才若渴之名;其三……此人有助于陛下安抚江南人心。”
嬴祝眉头顿时一动“其一其二我倒是明白,其三……却是为何?”
“诸葛氏并非襄阳本地人氏,其族原在齐郡琅琊,烈武帝时方迁居襄阳。入襄阳之后,其族以联姻、求学之法,与江南本地世家结好。如今三郡本地世家之中,倒有大半,与其非亲即故,但此人又非本地世家之人,故此可以安抚人心。”
董伯予说的并不是很直接,但嬴祝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
嬴祝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原来的九姓十一家,这些人在赵和的“苛政”之下,纷纷举族南逃,逃到了他的治下。他们了大量的人才、钱物,甚至还奉出自己的家兵,自然也就要在嬴祝的手下占据那些要害官位,同时也要在嬴祝控制的地盘中分割利益。而这又损害了江南三郡本土世族的利益,故此双方矛盾重重,只不过九姓十一家势大兵多,故此一直被压制住。可是随着董伯予北伐惨败,九姓十一家的私兵几乎丧尽,再想压制这些江南世族就难了。
这些江南世族已经蠢蠢欲动,而九姓十一家也恨董伯予败了他们的家当,若此时换诸葛瑜来,确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各方。
但这样一来,对董伯予就有些不公平了。
嬴祝终究不是蠢人,就算是蠢人,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他也能够学乖不少了。
因此他挣扎着站了起来,活动活动有些发麻的脚,然后摇头道“朕去拜访这位诸葛瑜倒是没有问题,但以其取代董师之事,朕是绝对不会做的!”
董伯予心中微暖,不过他摇头道“臣前次北伐,损兵折将,陛下念及旧情,未曾治臣之罪,臣心中甚愧。如今既有合适人选,陛下何必以私情而误公事?”
“老师不必多说,这诸葛瑜便是再有才能,总不能让他立记就跃居老师之上,此事朕心意已决,最多……最多是在其余事情之上,多予其人礼遇就是。”嬴祝说道。
不过旋即他就又皱起眉来“此人是襄阳人,为何不投伪朝,却来奔我?”
董伯予道“此事臣倒是略知一二,伪朝权贵,颇有举荐此人者,但此人一向以山野村夫自居,不曾出仕。此次渡江南来,也不是来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