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北伐北伐(2/3)
其本质,始终是弱者必须服从强者。
只有先服从强者,才能有机会在暗中积蓄力量打翻身仗。
相对于“文明守序”,签订了盟约就再没有南下的辽国,更早时期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政权显然更加野蛮,从来就不守什么盟约。
而且,相对于澶渊之盟的屈辱,历史上的汉、唐曾经遭受过的屈辱也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邦死后,匈奴单于冒顿写信给大汉摄政太后吕雉
孤愤之君,生于沮泽,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愤,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冒顿的信总结为一句话俺孤你寡,都无聊,快来陪俺睡吧!
面对匈奴蛮子裸地调戏,阴狠无比的吕太后也只能老实回信
年老色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汚。鄙邑无罪,宜在见赦。
随国书送给匈奴的,还有两辆车、两匹骏马、美女及其金银珠宝等。
至少以华夏正朔自居的契丹人做不出宋仁宗死后,要求守寡的太后刘娥陪睡的荒唐事。
相对于匈奴、突厥施加给汉、唐的屈辱,辽、宋两国还真能勉强称得上“平等”关系。
唐、汉都是靠着该低头时就低头的务实行动,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最终一举成功翻盘,丝毫不影响这两个朝代“强”“盛”的历史定位。
而更早时期卧薪尝胆的勾践,也靠着“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事迹为后人铭记。
至于其人尝粪问疾的隐忍,以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凉薄,则被世人选择性地遗忘了。
汉、唐与越国翻盘的历史,很生动地注释了华夏人的血脉基因
暂时弱小不是罪,
遭受失败也不是问题,
再多的屈辱同样能够忍受,
但!
只要有仇,就一定要复仇!
今日能报今日报!
今日未报明日报!
明日未报此生报!
此生未报来生报!
父仇未报儿子报!
儿子未报孙子报!
孙子未报曾孙报!
曾孙未报玄孙报!
玄孙未报来孙报!
来孙未报弟孙报!
……
正所谓“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没有铁与血斗争的民族,终将消亡在历史长河中。
正是这种深藏于血脉基因中“十世之仇犹可报”的历史情节,才让华夏文明一次次遭受拦腰打击后,又浴火重生再次坚强的站起来。
赵宋如果与辽人签订澶渊之盟后,能够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提兵北伐,直捣临潢府,也未尝不能成就“铁血强宋”的威名。
可惜,畸形的赵宋政权造就了内残外忍的统治者,他们已经忘记了先人的荣光。
早在澶渊之盟之前,宋太宗赵匡义就因雍熙北伐失败失去了雄心壮志,转而自废武功,施行保守的守内虚外政策。
但百姓没忘,害怕百姓没有外部矛盾就盯住内部矛盾的统治者也不敢让百姓遗忘与辽人的“世仇”。
这就是贯穿两宋始终不曾中断的“北伐”主旋律,却始终没有真北伐的原因所在。
现在,赵宋统治者为华夏招惹的耻辱在同舟社手中被轻易洗刷。
不用管朝廷控制区君臣百姓收到这个消息后的复杂心理,河北、京东等同舟社治下百姓却是知道喊了多年的口号“北伐”,将不再空洞。
实际上,自同舟社接手河北路以后,北伐的脚步就已经启动,并且从未停止。
只是,大部分百姓之前受限于见识和决心,看不太清楚而已。
而同辽双方签订白沟之盟,辽国紧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