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1/4)
相对于弓马起家转而供子弟读书的府州折氏、保安刘氏和三原姚氏等传统将门,以文入武的洛阳种氏更像一个另类。
但若论打仗本事和对大宋王朝的贡献,种氏又不比其他各家相差分毫,甚至还能力压刘、姚两家。
种家将的开山人是种师中的祖父种世衡,其人足智多谋,为大宋征战一生,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诸如施美女计恩抚羌人,用苦肉计探取夏国机密军情,以离间计除去夏国伪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等很多故事,都被说书人改编而广为传唱。
种世衡膝下八子皆有战功,其中老五种谔尤为显眼,以“遇敌能出奇计”而著称,曾于无定川设伏并一举击溃夏国八万大军队。
在祖父、叔伯和一众兄弟的耀眼光芒遮掩下,种师中几乎是个小透明,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战功。
但其人能与兄长种师道、堂兄种朴等人共同扛起种家将第三代的大旗,自有过人之处。
源于家传,种氏子弟比起折、刘、姚三家来,更善于使用计谋。
而种师中聪明却不外露,识计而少用计,为人谨慎,办事老练,用兵持重,识大局不冒进。
正是因为这一点,教主道君皇帝被将门逼迫不得不出兵救援太原府时,才会安排种师中为都统制,并将朝廷兵马交到其人手中。
种师中作为名义上的援军统帅,统领的兵力最多。
除了从其兄师道麾下划出的四将西军精锐外,还有朝廷抽自京畿地区的八十个指挥,再加上之前已经聚集于辽州的河东兵马和大军北上途中收拢的各州兵马,直接掌握在种师中手中的总兵力有八万多人。
要是换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姚平仲统兵,这个时候恐怕就会凭借雄厚的兵力一路横推至阳曲城下。
种师中虽不清楚敌方的实力,却知道朝廷的兵马多么不靠谱,并没有被双方的兵力对比冲昏头脑,而是采取了与折可求几乎相同的稳妥策略。
其人先是命大军在辽州治所榆社县休整,并从中挑选出两万战力较弱的兵马分守辽州各县,确保后路不失。
同时,广撒斥候以侦察榆次县之敌情。
至约定攻击之日前,东线宋军就已经探知敌人只在榆次县城中留下极少的兵马。
即便如此,出辽州后,种师中仍然命麾下人马每隔三十里扎下一营。
并依据营地地形险要和营盘大小,放下三两千不等的兵马,以保证大军的粮草运输不被同军切断。
其人用兵虽然持重,却不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实际上,十月初九日东线宋军出辽州,当日就进抵榆次县,进军速度一点都不慢。
李逵为了集中兵力打大仗,仅在榆次城中留下了五百新附军。
这些人本就是维持大军离去后的城中秩序不乱,得知宋军大兵压境,自然直接弃城逃向阳曲城大营。
拿下榆次县后,种师中没有继续进军。
其人一面派出斥候向北侦察阳曲城周边情况,一面遣部将张灏(张孝纯之子)领兵八千向东攻取寿阳县,一面又派出信使了解其他各路友军的进展。
张灏很快就拿下了同样无兵防守的寿阳县,切断了河北路方向同军向太原府的增援,而派往北面的斥候也探知了阳曲城外围城的同军还不到五千人。
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只需要朝廷大军压上,与阳曲守军里应外合,以十余倍同军的绝对实力攻破敌营,便成功解除了太原府危机。
但问题是,同军留在河东路的兵马真的只有这几千人么?
饱受同军欺凌的榆次县百姓喜迎王师,痛诉同军罪恶的同时,也了很多情报,其中就包括半月前同军一万多兵马驻守榆次的消息。
结合同军进入河东路之后的几次战斗规模来分析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