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宋耻 > 第一百四十一节 接驾(1)

第一百四十一节 接驾(1)(1/3)

目录

一个知州,知州姜滑很知足。

大部分人其实对藩镇并不感兴趣,因为不知道藩镇的好处,真正知道藩镇好处的文官,却认为藩镇是一个对国家大有弊端的产物。

最不感兴趣的,是那群浙兵,他们只关心钱,每个人想的是如何赚了钱回家过好日子。其他军官对官职、俸禄和品级比较在乎,这些不同群体的认知观念差异非常大。

真正对藩镇感兴趣的是西军,因为他们已经半只脚踏入了藩镇文化,能看到过去将门的那种风光。真正跟唐朝藩镇比较,他们其实也不懂。

姜滑是山东人,对他来说,一个知州就已经很威风,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当知州老爷,一个县太爷以前就能压的他们这些平民喘不过气,现在他比县太爷还高,有什么不知足的。

李慢侯用各种方式激励这些不同的群体,西军军官喜欢藩镇,就让他们去做藩镇,流民军官喜欢当官,就给他们官当,浙兵军官喜欢钱,就只能给他们钱。一方面是这样做,效率最高,另一方面也是迫不得已。

在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下,培养军队的成本非常高,只有这些最符合实际的方式,才能最高效的培养出强军。唐朝藩镇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但养兵成本却并不高,不然藩镇也不可能养得起,那就让西军将领们去做藩镇,反正藩镇是朝廷设立的,他们不当,就会让郭仲威那样的流寇当,李慢侯当然要让自己的人去当;最迫不得已的,其实还是财政问题。

他在海州当藩镇,朝廷三年没有征税,但从明年起已经开始要征收。朝廷从地方上征收的正税,叫做上供。范宗尹设藩镇时,宣布暂时免征三年上供钱。当时他们也征收不上,地方上连一个文官都没有,全都被土豪和流寇占据,谁去给他们征税去?

现在地方上的控制力变强,期限也到了,自然要开始征税。对于朝廷从海州地区征税,李慢侯并不拒绝,因为正税其实没多少。宋太祖太宗留下的正税额度很低,以前全国上供钱加在一起,一共两百万贯,分到海州等地方,就更好了。这不是说全国农民只交这么点,而是地方收上来交上去的那部分“上供”,剩下的叫做截余,上供和地方截余的比例,一般上供只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税赋都给地方政府保留。否则北宋不可能只有两百万贯的财政收入,正赋大概能收两千万贯,地方截余了九成。

只有十分之一上交,李慢侯当然没意见,况且还只是正税,他的幕僚计算过,明年上供额度,大概只有两万贯左右。朝廷没有提在江南实行的经制钱,显然是准备逐步收回藩镇财政,先从最不敏感,而且最正当的正赋上供开始。加入一下子在藩镇地盘内全面摊开江南那套搜刮手段,恐怕藩镇们要造反。

一旦藩镇接受上供,在政治上就有了很强的象征性,象征着藩镇对朝廷的臣服。给藩镇之下的士人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朝廷还是有很强控制力。同时这也是一种试探,如果藩镇连正赋都不愿意上供,朝廷就该采取其他态度对待藩镇了。

为了两万贯不值得跟朝廷闹翻,但之后李慢侯明白,朝廷肯定会开始从其他合理合法的地方,继续整顿藩镇财政。私盐肯定要打击,这块不但是重头,而且朝廷占理。一旦朝廷控制了藩镇的盐税,就不仅仅是象征性的问题,而是真的对藩镇财政拥有了掌控力,失去盐利支撑的藩镇,大多数都撑不起现在的军事力量。要么在经济上依附于朝廷,要么只能压缩军队。

在私盐问题上,李慢侯不打算硬抗到底,这不是他的底线。尽管私盐每年已经可以给他带来一百万贯左右的利益,可为此跟朝廷走向对立,非常不划算。李慢侯比较担心的是江北林永集团,他们的财政对盐利依赖性极大,没有私盐买卖,好几家都撑不下去。他们有可能铤而走险,反正之前的私盐贩卖,他们就一直在铤而走险。

相比较而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不负卿莫别离 命运是把杀我的刀 云小姐温良可人 反派天天想和离 嫡女萌妻御夫有道 清穿之福晋一心想失宠 我在魔法世界开创互联网时代 我在木叶当火神 重生之张家大小姐 修仙从轮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