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草原(2)(2/3)
望毛皮的欧洲人大量毛皮。
女真人不由担忧,一旦大燕国解决了东部蒙古人之后,会从森林道向西南发展。
但这一点,是綦业从没想过的,森林道,靠着耐寒的土豆支撑,可以保持小规模的商业贸易,但大军出击十分困难。他从没想过从这条路向西发展,事实上向北都只是为了解决南下的后顾之忧,中原王朝实际上没几个是真心关心西域的,汉武帝经略西域不过是为了断匈奴人的臂膀,唐朝是为了防备突厥。放着中原的大河平原,那个君主疯了才会去夺取西域的绿洲。
有女真人、契丹人支持,蒙古人就很难消灭,因为只要手里有刀,这个部族就能生存,强弓、弯刀就是他们的生产工具。
明白无法通过武力消灭蒙古人之后,綦业选择了怀柔。通过克烈人,告诉蒙古部愿意归还他们的不儿罕山城。这座城市,是蒙古人当年可以每年去西方发财时候,掳掠了大量欧洲工匠打造的一座特殊风情的城市,里面有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有哥特式的堡垒,也有中原式的庭院。只是蒙古人无法守城,不是他们守不住,而是守城的情况下,对他们的生存非常不利。当年被数十万燕军包围在不儿罕山城,蒙古人的死亡率比野战中还高,因为他们的牛羊牲口无法在城里长时间活着,汉人能守城是因为汉人有便于保存的粮食,所以第二年,蒙古人就放弃了不儿罕山城,将牛羊赶到了茫茫草原上,展开了游击和野战。
虽然无法坚守,但蒙古人也舍不得放弃这座圣城。面对可以长期围城的汉人他们无法坚守,但面对塔塔尔、林木部这样的部族,这座城市完全可以保护他们。尤其是他们的汗帐,如果扎在城里的话,是不可能被突袭的。最重要的是,不儿罕山城能帮他们抵御最残酷的敌人,草原上的寒风和大雪。以前每年冬季来临之前,蒙古贵族和战士可以进城修养,牧民和牛羊可以在山城外的山谷里避风和窝冬,如今散落在草原上,一场雪灾就能让一些小部族消失。
归还不儿罕山城的条件是,蒙古人必须向大燕称臣纳贡,要求每年进贡一百张山羊皮,三十匹骏马,十头骆驼,显然这是象征性的。至于其他允许燕国商人进入不儿罕山城贸易,停止劫掠狐狼道等条件,这些是之前蒙古人就欢迎的。
停战之后,商贸恢复。
但綦业并没有对草原放松警惕,他开始往草原上送人。漠北太大了,大到上百万牛羊马匹散落开来,甚至很难找到的程度。没有人,是不可能占据这里的土地的。
换做以前,綦业对这里的土地不会有任何兴趣,不管怎么开发,这里的土地都不可能比中原的土地有价值,甚至都比不上辽东,辽东尚且没有开发完全呢,谁会考虑漠北的土地。
可现在他却决定往这里移民,目的跟秦始皇、汉武帝一样,就是为了实边。还是老智慧有用,只有人在,地方才能安稳。
像秦始皇那样大规模迁移平民很难,移民的主要对象,还是囚犯。相比南方的宋朝,北方的燕国流放犯人规模一直都比较小,超过万人的年份屈指可数。宋朝的流放人口,每年高达三十万,低于十万的年份屈指可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宋朝的管理就真的那么糟糕,也不是宋人就那么爱犯罪,主要是宋朝以农业为主,八成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人多地少的情况严重,农民起义平均每年两次。而这种叛乱,是最大的流放人口来源。
燕国的社会模式一直不太一样,农村人口基本上就是一半多。但燕国土地面积广大,黄河以北常年战乱之后,人口凋敝,还夺取了辽东、漠南这些更为地广人稀的地区。因此有的是可开发土地,农民得到土地相对容易,土地平均价格连南宋的一半都不到。
最关键的是,大燕国一直没有采取措施打击土豪,乡村地产主要控制在土豪家族手中。土地集中的情况,比宋朝尤甚。小土豪几百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