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3/3)
个明军大营都是白茫茫一片。
军中将士多有痛哭到昏厥,不能自己者。
一连三天,明军都弥漫在无尽的悲痛之中。
三天之后,王霄发布命令,大军拔营,护卫着朱棣的棺木返回关内。
朱棣的遗旨上,说他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这是在讲述自己的毕生功勋。
说毕生无悔,指的是从未后悔过发动靖难之役。
太子即位,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毕竟汉王已死,赵王根本构不成威胁。
而让王霄监国,则是为了从法理上确定王霄继承人的身份。
要知道朱高炽有足足十个儿子。若是朱高炽将皇位传给其他的儿子,朱棣在地下能被气的再活过来。
各军各营都归王霄节制,这是朱棣将全国所有精锐兵马的兵权都交在了王霄的手上。
这同样是一道保险,为的是能确保王霄可以日后可以顺利接位。
监国,手握兵权。
有这两道保险在,就算是朱高炽有别的想法也动不了王霄的地位。大不了王霄也可以来上一次靖难之役。
朱棣是皇帝,生性多疑。
哪怕朱高炽表现的如何看重王霄,日后大位非他莫属。朱棣也不会就此心安理得的相信。
所以,他做出了这些布置。
至于朱高煦陪葬长陵,则是朱棣为了保存心疼的次子死后的名声。
于情于理来说,朱棣都是一位好皇帝。
他多次北伐,打垮了塞外北元残部,彻底清除了草原对关内的威胁。
他派马保下西洋,与海外诸国展开联系,施国威于海外。
他编撰永乐大典,为华夏留下了一部旷古奇书。
他修运河,清田亩,关爱百姓,消除藩王力量解除了内患。
国家在他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被称为永乐盛世。
若是说有什么污点的话,发动靖难之役或许就是唯一的污点。
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杀戮过盛。就连诛十族都被他弄了出来。
无论功与过,在朱棣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一瞬间,所有的一切都随之烟消云散。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北征蒙古途中,享年六十四岁。
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
朱棣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