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袁绍自己人(4/5)
十多岁了,荀和与陈逸也已经年近六十,父辈们在三四十年前经历的党锢之祸,仿佛就在昨日。
荀和沉吟道:“文祖公,你今日唤我们过来,是有何事要安排?”
王芬咳嗽了几声,惨笑道:“我自知大限将至,也是该把冀州托付给你们了,今日过来,是安排后事。”
“文祖公......”
后面诸多公卿无不悲戚,可人生不就是这样?
生老病死,常态也。
哪怕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到了最后,不一样也得死去?
他们早该看透了,这世上,本就没有长生。
“好了好了。”
王芬看到他们的样子,却是笑了笑说道:“我看得很开,只是记挂冀州,记挂天子,不然的话,我早就想回乡安度晚年,今日请诸位来,就是想问问,以后谁可以接任冀州牧?”
是冀州牧,不是太尉。
实际上现在的冀州实际掌控者,还是王芬这个太尉兼冀州牧,他的主要职权来源,是州牧而不是太尉。
毕竟从正常的职权划分来说,州牧是实权,而太尉则隐隐有些是虚职的味道。
所以如今冀州的三公九卿,也可以说是摆设。
真正能够发号施令的,还是王芬现在掌控的州牧大印。
众人互相看看,有人毫不犹豫地道:“司空可以继任此位,司空为八俊之次荀公之子,名望满天下,当为众望所归。”
“子良公也可以,三君之后,人心所向。”
九卿们纷纷推荐荀和陈逸。
其实王芬叫他们来,也是这个意思,想要让他们二人其中一个接替。
可荀和却摇摇头道:“我便算了,老夫的年岁也不小,身子骨大不如前,何况与文祖公相比,我之威望又如何担得起冀州之大业,还是子良来吧。”
王芬在冀州的威望是怎么来的?
从中平元年担任冀州刺史,将冀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发达,百姓富裕,在民间的威望极高,所以他才能坐稳冀州牧的大位。
要知道袁绍在汉末的名望是相当高的,可袁绍在冀州也得盘着卧着,不敢轻举妄动,就是因为王芬在冀州根深蒂固,远不像后来摘桃子的韩馥那样没有根基。
而荀和呢?
比王芬差得远,何况荀和的年纪也不小了,年近六十,有心无力,自然不愿意接手冀州这个摊子,所以他推荐相对比他小几岁,且还是陈蕃之子,名望更高的陈逸来。
哪料到陈逸听到这话,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道:“不行,我不行。治理冀州乃国家之大事,我才能比之文祖差了百倍,如何能担当起大任?”
王芬皱起眉头:“你们二人莫不是在推辞?这可不是在礼让的时候,此时冀州已是风雨飘摇,正需要你们来辅佐天子方可。”
荀和苦笑道:“若我有此心,何须推辞礼让。只是我与子良之才,以及威望远不如文祖,谈何能继任此位?不过文祖,你家不是有两位公子,听闻长子素有贤名,何不继任冀州?”
公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指诸侯儿子,到了汉朝,虽然没有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么严格,但也是指达官贵人之子。
王芬在历史上被抄家灭族,但此时并没有,所以还是有两个儿子。
可听到荀和谈起自己的儿子,王芬叹气道:“一个整日胡作非为,一个又只知道诵读经书,对做官毫无兴趣,若非如此,我又怎么可能希望将冀州托付给诸公呢?”
不是王芬不想把这份家业传给儿子,而是他的儿子跟陶谦的儿子一样,都是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意做官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庸才,无能之辈。
王芬活着的时候还好,等王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