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惊闻玉玺,虎口夺食(2/3)
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1]?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王莽手举传国玉玺,让大臣信服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
)
萧太后说的这四个字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响彻在沈默和程处嗣脑海之中,竟然是传国玉玺。
怪不得她说有了此物,免不了升官加禄,如果真能将此物带回去,别说升官加禄了,皇帝陛下一高兴,现封个侯爵都不为过。
妄想的美梦使得两人嘴角不断颤抖,迟疑片刻后,透过眼神也看出了对方的想法,然后互相点了点头,齐齐抱拳对萧太后说道。
“萧太后之意,我等已经明了,还望萧太后能暂移尊驾,回到銮驾之中,待到安全只时再出来,莫要惊扰到凤体。”
说完后就做出了一副请的姿势,而萧太后也看出了他们的意思,一是自己一个妇人在战场上也做不得数,而就是恐怕敌人抢到自己身上的那传国玉玺吧。
冲两人点了点头,又下令让龙三龙四等人随同他们一同护驾,然后就重新走回了那辆豪华且巨大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