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手机电池的问题(3/4)
部分人的操作都是掀开后盖,卸下电池,假模假样的吹吹看看,再重新装回去开机。
就和以前小霸王读不出游戏就吹一下游戏卡槽、电视机出现雪花屏就对着上面一顿猛敲一样,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这类玄学操作所带来的幸运加成。虽然突然断电可能会损伤到内部电板,但比起追究背后多个可能的原因,给手机拔电池就好比是一劳永逸之法,不仅省时省力,也更容易见效。
不过这种情况,终究随着一体化电池和不可拆卸电池的出现,渐渐的消失无踪。
说到底,这种情况其实也没什么不对,手机厂商自然是要为自己的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尽可能的压缩空间,就能带来更长久的续航时间。可一旦将所有空间都利用起来,那么手机电池的形状必然是异形的,类似以前那种方方正正的电池,毫无疑问是浪费空间的。如果还把手机后盖留给客户自己拆卸,不能保护里面的电池不说,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还不如直接封死,这样一来手机续航能力就能进一步提升。
而除了手机续航的问题意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老生常谈的结构问题。
尽管可拆卸电池的好处可以信手拈来一大把,但从一体化、防水防尘等集成化角度来看,为电池预留一个电池仓就和预留35接口、si卡槽一样,你得专门腾出一块空间,但这种老旧的结构也会导致手机内部多余零件的增加,这对于寸土寸金的智能手机来说无疑是首要考虑的清除对象。
另外,这和电池本身也有一点关系。在黑白屏和初期彩屏的时代,用户们使用的是足够坚固的铝制或钢制外壳电池,但为了满足更大容量的需求,未来大部分手机更愿意使用锂聚合物的软性电池,这种电池的外部只是包裹了一层很薄的铝膜,自然比以前的硬质外壳更容易被划破。出于保护电池的目的,手机厂商也会自然而然的将手机封死。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和外壳材质的演变有关。横向对比未来三星的几代手机就不难发现,虽然其中有一部分采用了金属中框的设计,但只要是能换电池的,基本都是用的塑料后盖。包括过去大部分可以拆后盖的手机,也都是用的那种可以轻易掰弯的塑料材质。但在未来,随着金属材质外壳的手机越来越多,这种塑料外壳必然会被淘汰,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花好几千买来的手机,最后是个塑料壳子。
可能还有人会问,金属外壳就不能弄可拆卸状态吗?
其实是可以的,后世有几款手机就是类似的设计。
但可以拆后盖的设计终究无法持续太长。对于追求一体化的手机来说,如果无法控制好品控,手机本体和模块之间的连接部分就会出现不平整的瑕疵,若是拿去和那些毫无缝隙的产品做对比,工艺上的差距便会更加明显,这对于在美感上有追求的产品来说更是不被允许的。
最终,后盖也走上了和可拆卸电池一样的道路。既然拆开后盖就会让人联想起拆电池,又会让手机变得更难看,那索性还是还是封死后盖好了。如果剩下的空间能去掉那层塑料壳,还能多塞几颗元器件,后盖能不能拆,又有什么所谓呢?
所以电池的问题,周方远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主要是他重生的那个年代就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他还能真的像那些大师一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最多就是按图索骥,提出一体化电池,一体化机身,利用闲置空间,取消可拆卸等操作,来尽可能的提升电池容量,提升续航能力。不过即便是按图索骥的方法,那也是不知道多少结构工程师的智慧结晶,他现在这么轻易的说出来,可是让安迪都大为吃惊。心说自己这个老板可真是个天才,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电池就没问题了,接下来该说说屏幕的问题了。”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安迪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