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三爷(3/4)
,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要留下来,重要元素就是银幕形象。什么样的形象才能留下来?英雄,美好的英雄。”
他眼中最能展现主流价值观,塑造美好英雄的电影类型非主旋律片莫属。
虽然人们常常对主旋律电影有着本能的排斥和警惕,但三爷却逆势而行,在峨眉电影制片厂时,他拍了《》。在北影厂,他拍了《孔繁森》、《横空出世》。掌舵中影后,他又推出了《张思德》、《云水谣》等一系列红色电影。三爷对自己的坚持也非常得意,从峨眉厂开始,国内近15年来,《》、《横空出世》、《1919》、《孔繁森》、《赢家》、《云水谣》、《张思德》再到《建国大业》……都是靠他一己之力坚持出来的。
没有他的坚持,就没有这一批优秀的电影出现在荧幕之上。
另外,他一手缔造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除了主旋律电影之外,三爷同样也在探索商业片模式。“集中华语或者集中大陆、香港、台湾的优秀电影人,制作大型商业电影或者大型艺术电影,向全世界销售发行,这是我们制片业的第一个努力方向,我们正在做这种努力。”前世的2007年11月,站在北大百年讲堂,三爷对台下的学生讲起了自己的“大片战略”,这也是他上任后最感兴趣的工作。
随后,三爷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大片,包括《无极》、《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并将票房分账模式引入国内,华夏电影由此进入大片时代。
大片时代带来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却没有为中国电影赢得好口碑。这时三爷的态度就显得意味深长。对于质疑,他用这两个问题来回应究竟评论大片好坏的权威在什么地方?质疑它质量的权威到底怎么来论证?在中影成立的1999年,全国总票房仅81亿。2013年,这个数字是218亿元。三爷亲身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最惊心动魄的这一段历程,无论如何,应该为中国电影的“三平时代”记下一笔。
商人的精明和义气都在他身上统一体现,当初在电影学院,为了让新导演有戏拍,他就经常会出去募集资金,筹钱来做青年导演计划,每年给10到15个新导演拍戏的机会。他对学院里的新导演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把戏拍好。
陆川,《疯狂的石头》、《无人区》的导演宁皓,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的导演刘江也都是三爷发掘的。
三爷敢冒险提携新人,因为他相信他们的电影观念适合青年观众;其次,新人导演的劳动力比较便宜,简单说就是片酬低、成本低。冯大炮第一部戏预算才400万,徐静蕾才1300万,宁浩第一部电影三百多万,第二部才1000万……三爷这样的地位,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赔了也无所谓,他完全扛得住。
当然了,既然有有点,那就自然也有“缺点”。
即使拥有诸多成就,也无法逃脱“垄断”和“霸王”的争议。
在整个内地,只有中影及其旗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有引进分账大片的权力,除了因此带来的丰厚收入以外,还意味着中影有决定进口大片上映档期的权利,对于大多数不足以和进口大片抗衡的国产片来说,档期至少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生死。
这一点,其实就是三爷自身气质的影响了,有些霸道,有些强硬,其实这样也没什么不好。虽说一个声音容易出错,但声音多了,又会太过于混乱。听你的还是听他的?倒不如众志成城,就一个人说话就好了。至于说那些被外国大片一撞就死的电影,说实话,其实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好电影,可不仅仅是特效做得好,故事讲的好也是好电影,只要你的故事够好,就算面对大片冲击,也总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吧。
连一下都扛不住的,留着有什么用?看热闹吗?
所以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