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玉米土豆红薯(2/3)
南洋和菲律宾传播,分别登陆广东和福建沿海。特别是在山多地少的八闽地区,这种作物的优势最早被放大。当时福建人陈振龙是往来于明朝和菲律宾的商人,他注意到这种作物特别适合在疏松深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适合在沿海和低山丘陵地带推广。于是冒着被西班牙殖民者惩罚的危险,将红薯的薯藤和薯种带回商船,并提前学习了种植技术。随后在福建南台的纱帽池试种,还获得了成功。于是通过儿子的关系,向福建巡抚大力推荐这种高产作物。
在1594年的大旱中,这种作物首先发威。在各县都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帮助福建人渡过难关。在听闻福建的成功经验后,红薯北上传到了长江流域和江浙地区,并得到了当时徐光启的大力推荐。当时人对于红薯的高产性能推崇备至,认为其占地少而产量大。而且枝叶紧紧贴在地上,可以躲避风雨侵袭。即使在收获之后土地中还有残存的根茎,连蝗虫都难以破坏他们的根系。最重要的是,红薯生熟皆可食用,具备很好的即食性,可以缓解人的饥寒之急。
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红薯真的是太优秀了,适应性强,水肥需求低,面对恶劣气候也能有收成。但是它一直走不出南方,主要还是因为薯种越冬问题。
红薯是喜温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块、薯苗在冬天无法经受严寒。薯块的保存温度需要10~15c,受冻过热都容易烂坏。所以南方的番薯栽培技术并不适用北方的栽培。
明朝主张推广红薯的徐光启当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欲避冰冻,莫如窖藏”的方法,他的《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五、六种番薯藏种方法。有了薯种窖藏方法,红薯才终于走向了北方。
不过红薯只能用来暂时缓解人的饥寒之急,真要长期以红薯为主粮,那铁定要营养不良,因为红薯当中太多植物纤维,吃一大堆红薯一拉屎就全没了,而且吃多了还容易肚胀。
最后来介绍一下日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土豆,土豆又名马铃薯。
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土豆是十七世纪前期由荷兰殖民者带入台湾,所以又叫荷兰豆。
明朝其实已经传入中国沿海,但是由于17世纪的土豆,由于没有经过基因改良,只能生长在与其原产地安第斯山脉气候类型相似的地方,别的地方即使种植土豆,产量也非常低,质量也不好。由于中国沿海的地势气候跟安第斯山脉相差太大,所以当时引进的土豆产量质量非常低,所以根本竞争不过本地农作物。
17世纪欧洲人也没有大规模种植土豆的,就是因为土豆原产地安第斯山脉地势气候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欧洲大陆和中国沿海明显不适合这种原始土豆的种植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