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云章(2/2)
称赞他“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作者为人们管理复杂项目了颇具洞察力的见解,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也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实践。
20个人10个月的工作量是10个人干10个月的工作量的2倍,但是这个工作量并不代表20个人的进度就比10个人的进度快。
因为中间有些因素要考虑,比如20个人去完成一个项目,那么20人中每两个人就得沟通一次,也就是190次,而10个人只需要45次(不考虑沟通效率的情况下),所以20个人中会有大量的时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
所以往往在it界并不是人越多工作的进度越快,工作量越大并不意味着效率越高……
很显然这里教授之所以拿人月神话来说事,显然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合作中规避出现交流不畅引发拖沓这种情况!
教授的话,也充分说明这是一项需要集体完成的作业!
如此说来,尽管章杉并不是把所有地涉及到的知识都搞定了,但现在这情形完全可以组队啊!
教授强调,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不是单纯的硬件课,而是要在硬件上跑系统的“软硬件结合”课程。
对于在短短一学期中“造台计算机”这件事,教授以运行软件的能力为标尺提出了“三层境界”
第一层,能跑最基本的程序;
第二层,能跑性能更好的程序;
第三层,能跑操作系统。
章杉知道
第一层是及格要求,毕竟,一台无法运行程序的计算机是不能用的。
第二层也是大多数同学能够达到的。
假设程序员写出了“更漂亮”、性能更好的代码,学生设计的计算机能够处理吗?
这就需要学生处理“中断”“异常”等更复杂的程序运行机制,设计一台能跑“流水线”的计算机。
达到了这一层,“对计算机运行的机制会有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教授说。
按照教授的说法,每年,有90至95的同学能够达到第二层的标准。
而余下的5至10的同学有余力冲击最高一层的要求,也就是设计一台能够运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只听教授接着说道
“我们设计了一个教学用的操作系统用来测试。当然,如果你能跑商用的开源系统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