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朕不想当仁君(1/2)
宣政殿内,赵昕正在书桌上,写着追赠高若讷的圣旨,以往都会有专门的人起草好圣旨,他盖个章就行,但是大臣们去世,他一般都是亲自写圣旨。
“韩卿!你带着朕的圣旨去高府走一趟吧!”
赵昕写好圣旨后,待其字迹干了之后,将其递给了韩琦。
“官家!臣去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韩琦没有接圣旨而是躬着身子有些狐疑的问道。
赵昕当太子时,有大臣去世,仁宗皇帝都会让他前去吊唁,转达官家的旨意,但赵昕登基后,身份不同了,即便有大臣去世,也很少会亲自前往吊唁。
像晏殊因为其身份特殊,赵昕才亲自前往吊唁,一般大臣们去世,皇帝多数会派遣太子或者皇子前去吊唁,传达皇帝的旨意,但由于赵昕的儿子都还太小,所以一般都是赵昕身边的亲近内侍前往吊唁。
“先帝在时,曾经跟朕说过,卿有治国安邦之才能,让朕虚心向卿学习。现今先帝虽然不在了,但朕亦然希望韩卿能辅佐朕治理好这大宋万里江山!”
赵昕话落,看了韩琦一眼,希望他能明白他的心意。
“去吧!没有朝臣会就此事说什么的!”
赵昕朝着韩琦摆了摆手。
“诺!”
韩琦应了一声,而后离开了宣政殿。
赵昕看着韩琦离去的身影,心里也是五味杂粮。十余载春秋倏忽而过,想当年锋芒毕露、招怨甚多的韩琦,现如今却如同基因突变一样,愈发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折节下士,无贱贵,礼如一,眼下的韩琦已经不再纠结过往新旧两派的恩恩怨怨,而是不分彼此,惟才是用。
不论新派还是老派,韩琦都抱着一个心思,那就是将他们都团结起来,一起为朝廷效力。
当年的庆历天团,到了此时也就剩下范仲淹一个人依然在苦苦坚持着,无论韩琦还是富弼都已经是物是人非,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
赵昕目送韩琦的身影消失在大殿之后,方才朝着一旁的张方平说道“让卿久等了!卿刚回来就急着见朕,是不是河北军粮一事有了眉目。”
河北两路驻扎禁军八万人,除此外还有厢军五万人,可这十三万人的军粮一年就花了近五百万贯,赵昕觉得此事有蹊跷,便让户部派遣官员前去查,但户部没能查出问题了,赵昕便将算盘打得最好的张方平前去调查此事。
张方平拜道“官家!河北两路每年花五百万贯用来购买军粮,得到米粟共计六十万石,但实际价值只有两百万贯,而每年浪费的三百万贯,都流入了囤积居奇的商人手中。”
赵昕皱着眉头说道“朕先前以为朝廷拨款到河北,再从河北本地购买粮食,如此一来必将省下人力物力,边境的米粟比内地的贵,朕也是知道的,但却没想到竟然贵至此,白白浪费了三百万贯!”
“官家!臣以为对这些不法商人应该加以严惩,若不然,一旦遇到灾荒之年,这些商人个个都是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导致百姓们有钱却买不起米粟。”
张方平拜道。
“物以稀为贵,河北缺粮食,粮价自然就会上涨,商人的本性是逐利,只要利益够大,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
前世资本论就对此有阐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
“针对河北的问题,朝廷加大管控力度,惩罚哄抬粮食价格的不法商人,这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治标不治本。”
赵昕淡淡地说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