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诗稿传遍南京城(3/3)
,几个长须飘然的宿儒大德正在开会聚议,讨论的也是况且的诗稿。
“这首诗什么时候到的?”首座上一个胡须斑白的老者问道,他就是南京国子监的祭酒孟梵君。
“一个时辰前,据可靠消息,这首诗是昨天下午写出来的,咱们是第一批收到的人,这还是苏州知府衙门偷偷开启城门,连夜急送,才能这么早就送达。”一个中年教习拱手回禀道。虽是中年人,头发胡须也都半白了,显然是读书过多,心血消耗过大造成的。
“你们怎么看这首诗?”孟梵君问道。
“好,当然是好,虽然比不上李义山,却也深得义山的精髓。”一个老者赞道。
李义山就是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他的无题诗蕴含无穷朦胧意境,真正是寓不尽之意于短短的诗篇中,在中国诗歌史上,也仅一人而已。李义山代代有传人,更是开启了后世朦胧诗的先河。
这几人都是古文大家,不是诗人,感受比较客观,没有诗人们反应那么激烈,甚至过激。但也都肯定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正如北宋文坛盟主,苏轼老师欧阳修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不待他人说也。诗歌也是一样。
“祭酒大人,这可是好苗子,一定要招进咱们南监来,不能错过。”一个教习很狂热地说道。
“好苗子,人家都成参天大树了,这样人物还愿意到咱们南监来进修吗?”另一个教习说道。
孟梵君捋捋飘拂在胸前的一部长髯,然后道“你们有的人可能还不知道,其实这个况且已经算是咱们南监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