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1/2)
健康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文化的更新及生活方式的改革都起着重要作用。完整的健康概念,是指没有身体缺陷与疾患,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正常,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健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一个人有这三方面的完满结合才称得上健康。心理卫生(ntal health)的本义就是保持心理健康。
一、心理卫生的含义
现代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同一序列的两极,健康会因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为了健康,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用来预防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还要讲究心理卫生,以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及社会适应不良,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健康。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我们应注意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则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同生理卫生一样对人类具有积极作用,它可预防精神病、神经症、变态人格、心身疾病及社会适应不良等,还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增进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实践证明,心理健康的人其学习成绩优于心理欠健康者,工作效率高于心理欠健康者,心理健康的人比较能够耐受挫折与逆境,易平稳度过社会变故与意外灾难,而且有益于延年益寿。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条目时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心理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
心理卫生的含义可归纳为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与训练,以家庭和社会的良好影响来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社会能力,使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创造性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从而呈现一个完整的康强状态。
心理卫生学是运用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的理论、方法、技术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以确保身心健康地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学科。不应把心理卫生局限为保护身心健康,因为心理卫生的意义在于从个体生命萌发之始,就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人人都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成员。
二、心理卫生的发展简史
心理卫生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西方心理卫生思想的萌芽可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avicenna)在《医疗之书》中,提到保护健康必需的六点内容——阳光与空气,食物与饮料,运动与安静,睡眠与兴奋,新陈代谢,情感。上述六点中的情感属于心理卫生范畴。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tstcelo)在《论友谊》一书中,把友谊列为保护健康的因素。这些都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情感、人际关系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
心理卫生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管子》中的《内业》篇,可以说是较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认为,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物质器官。他在论述养心之术时,是与讲究道德修养紧密联系的,他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左传》不仅强调了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密切关系,并且列举了若干心理失常导致躯体病变的事例。书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