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雏鸟出笼(3/5)
斗金。
南无为有商业头脑,但是欠缺实战经验,之前做的和生意沾边的事都有南易带着,他知道怎么吆喝,怎么讨价还价,一桩完整的生意,他只接触过某些环节,还形不成闭环。
所以,他现在停滞不前,一直在犹豫要批发一点什么。
陈睿诗看着在那里发呆的南无为,她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站在边上。南易打给她的电话里有过嘱咐,让她帮忙照顾一下南无为,但不用管他干点什么。
经过吃饭时候的沟通,陈睿诗也琢磨出一点味出来,南易明显是让他儿子过来历练的,或许历练里面还包括吃点苦头。
“真心狠,才是几岁的孩子。”
南无为想了一会,不再干站着,双腿张开往前迈步,开始在摊位间游走起来,仡濮刀上前担任传声筒,帮着南无为到处打听价格。
1993年,还处在小商品的黄金时期,发财还有很大可能,只是想挣点非常轻松,苦处不在生意上,而在搬搬抬抬,坐地虎的敲诈盘剥。
在市场里,随便入眼的一个路人甲,别看他们拖拉着大包小包很是狼狈,可随便拎出来一个,干上一两天就抵得上工人三两个月的工资,比起土里刨食的农民,搞不好十年都绰绰有余。
不出去打点小工,光问地要钱,一担计划外的粮食拉到粮站又能卖上几个钱,是剃头匠要白条,还是面馆能拿着白条买面粉。
荷花池的竞争挺大,路边有不少经营杂牌子的铺位,门口基本挂着牌子——服装批发,多少一件。
绝大多数都在10块钱之内,夏装更是便宜,衬衣、休闲裤,两三块的比比皆是,更便宜的都有。
皮鞋特多,南无为不时地会拿起一只在手里看看鞋面,又瞄瞄接缝,按按鞋底,最主要还是闻,只要闻着和家里的皮革味道不一样的,多半是人造革。
鞋子大多都很劣质,别说真皮,鞋底不是纸板的都不多,采用的是“双温工艺”,浙省两温是如今皮鞋制作的主力军。
垫纸板地穿上两次,只要脚底出汗,纸板就会化掉,第三次穿硌脚,第四次就坏,这种鞋坑人,南无为看了不少鞋子才发现几款没纸板的,质量还过得去,但是批发价太贵,两百双才能拿到18块的价格。
多问了几家,都拿不到太低的价格,南无为歇了带皮鞋的心思,想着高原地区的特点是冷,海拔高,即便夏天也不热,特别是翻过二郎山,每年的四五月份,河沟边上往往还冻着厚厚的冰层。
到了冬天,就更加冷了,南方人过去,冷加上有点高原反应,真是手脚都得冻掉,照这个道理,弄点皮手套、帽子进去,应该会好卖。
[90年代,偏远地区的商品供应依然很艰难,商品的季节性不强,夏天卖棉袄并不会成为笑话,甚至有些人专门吃不应季库存,搞反季节销售,利润不低。
再说,在农村,夏秋(两次交粮后的时节)赶集时碰到有便宜冬衣,农民手头宽裕也会先买备着当过年新衣,特别是孩子的衣服。]
南无为心里想着,就往棉纺市场那边走了过去。
没走几步,便发现两个穿着对襟服饰,脖子上挂着珠子的藏族人在市场里转来转去,心里寻思着明灯出现的南无为,跟上两人的脚步。
两个藏族人好像对服饰不感兴趣,转来转去来到批发食品的区域,在一家铺位前,两人停下脚步。店铺老板一见着两人,便热情得出来迎接,看着不是第一次打交道。
没敢太靠近,听不太清楚对方说点什么,但是南无为看见其中一个藏族人拿出一张单子,大概是采购清单,夹着一沓钱。
老板接过钱,点完,喜笑颜开地一边备货,一边推销着其他吃食。
等两名藏族人带着各种吃食离开,南无为便和仡濮刀耳语几声,仡濮刀上去和老板搭话,“老板,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