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一章 申饬(2/3)
来的太轻松,自然就甚不在意……
于忠又接道:“陛下可还记得陇西李景珍、李神俊?”
元恪顿时就冷笑出了声:“如此无君、无师之狂徒,朕怎会忘?”
李景珍是姑臧伯李韶之族弟,李神俊是李韶之从子,二人皆出自陇西李氏,皆就学于太学,皆师从刘芳、崔光门下修习经文。
李神俊倒也罢了,只是在任给事中,驳正政令之违失时,时不时顶的皇帝下不来台。最后索性眼不见心为净,被皇帝撵到了夏州吹风。
而李景珍,却能让皇帝一听这个名字就牙痒痒。
其自幼就有盛名,被世人颂为神童。且极机敏、擅谈,经史百家无所不涉,无所不精。
年十四,便被时任太尉的元勰辟为行台参军(高级幕僚)。后迁中书侍郎,转司农少卿,加给事中……
有才是真的有才,但狂傲也是真的狂傲。李神俊只是顶的皇帝下不来台,李景真却每次都怼的皇帝想吐血。
偏偏口才极佳,且极渊博,理论时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莫说皇帝,连刘芳、崔光,并游肇等大儒名师皆被他辩的哑口无言。
且常言:崔博而不精,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子……
皇帝便以这个错处,斥他不尊师道,撵去秘书省修史了!
与之相比,李承志简直乖的不能再乖,恭顺的不能再恭顺,至少知道劝谏时婉言呈辞,而不是如李景珍、李神俊一般抻着脖子和他这个皇帝抬杠。
一想到这里,元恪的心里顿时就舒坦了不少。也大致猜到于忠想说什么:越是这等人才,越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自以为高人一等,故而很是清高。
除恃身极正之外,在常人眼中苦求而不可得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却视如阿堵物。
如这二人,显赫时殿中高官、皇帝近臣做得,微贱时北地吹风、故纸堆里寻史的苦差事照样也能做得,且乐在其中……
于忠又道:“便如李景珍之辈,只因自恃奇才,胸中自有一股傲气。在他们看来,能舒得这口气,才是毕生所求。故而才能宠辱不惊,将万事浪置之度外……臣觉的,李承志好的,应该就是这个……”
皇帝眼神微动,似是有些吃惊。
没想到,一向木讷,不擅言词,且学识也无多精的于忠竟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一语惊醒梦中人,还真就是如此?
皇帝一直不解:李承志既爱财又不贪财,既奸诈又似忠厚,既心厚手辣又似有妇人之仁等等令人自相予盾之举,因于忠这一句,竟都有了依据?
胸中自有傲气?
这难道不是儒家所谓的浩然之气?
如李景真,时常《民本》之外,皆为谬论。
何为民本?
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
说难听些,莫说他们自己的个人得失了,就是他这个皇帝得往最后排。
细一思索,李承志还就真有许多相似之处:
说起兵,就能散尽家财,毅然抗贼?
说赈民,数万石的粮食说捐就捐,无半丝含糊?
还有那冰沙,豆腐之物,明明可以大赚特赚,却非要压价行售,而且非要费那么多周折,搞什么“惠之于民”?
元恪还真就觉的李承志对百姓,比对他这个皇帝好多了……
果然是逆臣!
怪不得左一句“臣乃儒家信徒,不信佛道”,“右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
怪不得以往素不相识,且无渊源可言,但初一入京为官,刘芳、崔光等儒教之翘楚对他那般赏识?
虽然骂着,皇帝却很是开心。
浩然正气也罢、大正刚直也罢,民重君轻也罢,皆是仁政之道。证明李承志有所好之物,更说明他有辅君治国的大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