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六章 蠕骑入关(2/3)
,席间并不见沉闷,气氛很是和谐。
直到子时,宴席才散。
郭玉枝将李承志领到东厢,又抱着他痛哭了一场,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看着泪眼婆娑的李玉枝,再看看满脸踌躇的李始贤,李承志心里阵阵滚烫。
如此父母,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这若是和平盛世,娶几房妻妾,生几对儿女,赚点小钱,或当个小官,再陪着父母慢慢老去,岂不美哉?
但可惜,此时偏偏是中国史上少有的乱世中的乱世?
想要不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那就只能自强不息,想办法成为有资格握刀的那个人……
任重而道远……
李承志重重的吐了一口气,等李始贤和郭玉枝转过耳门,消失不见,他才关上了房门……
……
东坊,刺史府!
已是子夜,但刺史府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护卫多的能垒成人墙。就连墙头,房顶都隐见穿甲的士卒。
不怪达奚小题大作,而是白日里的那一幕委实将他惊的不清。
城墙腹中竟都能藏人?
天知道城中是不是还有余孽……
亲自巡视了一遍,见各处无碍,达奚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材体进了府衙。
各处都亮着灯,包括奚康生临时歇息的房间。
达奚稍一沉吟,走过去敲了敲门。
“进!”里面传出奚康生沉稳的声音。
推门而入,达奚看到奚康生正拿着一封文书沉思,手边还摆着一些零零碎碎,有字帖,有书信,有盔甲,有刀枪,竟还有一件丝衣……
看到达奚,奚康生放下手书,又沉吟道:“难不成,这世人真有神授之人?”
达奚眼神微微一动,往那封手书上瞄了一眼。
其上盖有大印,应是一封军令,但那字……说是狗爬都算是夸赞。
歪歪扭扭不说,十个字里有一半,不是缺脚就是缺手,连自己四岁的幼子都写的比这个好看。
不用猜也知道,这是李承志早期的亲笔手书。
而刘慧真栽脏给李承志的那两封造反的檄文,就是依照类似的手书临摹出来的。
也早已被从父身边的文书和记室识破,那檄文并非李承志手书。
而奚康生在意的也并不是这个。想也能知道,那是让刘慧真狗急跳墙,构陷李承志的……
他惊奇的是李承志的成长速度。
先看李承志前前后后的笔迹:初时就如刚刚启蒙的稚子,别说写的难看,竟连字记都没记全?
但时间稍长,那字就如脱胎换骨一般,越写越工整,越写越好看,至最后,竟已有了些独具一格的风骨,虽不敢说是“大家”,但绝对能被称一声“好字”!
而这从前到后,也就两月而已……
再看那诗,初时写的是这样的:莲上一蛤蟆,一戳一蹦跶……
远看陇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陇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还有: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天神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这都是什么狗屁玩意,这也能叫诗?
但两月之后,李承志竟能写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等令人震耳发聩、心惊神摇的传世之作?
奚康生以为,便是李承志的外祖,被赞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郭成,怕也是作不出来的。
换成李承志的祖父李其倒有几分可能。
倒不是说李其的才学要比郭成的高,而是祖居李氏以传家,术业有专攻……
至于李始贤……呵呵呵……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