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大魏春 > 第六四五章 何故忧虑

第六四五章 何故忧虑(3/4)

目录

姓又有富足到哪里去?

最惨的便如清水县,因离陇山最近,撤的最迟,兵卒又为崔延伯麾下中军,是以军心尚定,算是惊而不乱,有条不紊。

官兵撤出清水县时,几乎将百姓的粮抢了个精光,更是将再有两月就熟的粟、黍等一把火烧成了灰。

好在不是处处都如清水一般,官兵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坚壁清野。而大多的郡县,都是溃,而非退。

莫说将军粮带走,将青苗烧毁,十军中有九军都是丢盔弃甲,仓惶而逃。不但丢下了许多粮草、战马,便是百姓也并无受兵祸之灾。

这倒是便宜了李亮:官兵之粮草自然是尽数笑纳,若有门阀、世家等郡望县望之县,未被盘剥过甚,尚有富余者,李亮还会买一些。

都说兵过如匪,能遇到这样讲道理的,无论士族与百姓便是不感激涕淋,至少也不敢阳奉阳违。

更何况人家给的还是真金白银。

或是金帛等财货,或是铁器农具,或是牛羊等牲畜,甚至还有战马、刀枪等器。

只要你来换,价钱好商量,反正绝对不会高过市价,童叟无欺。包括于城下帮工的民壮,于城外耕田的农夫,不论男女,不论老弱,全是雇来的,而非强征。

古有商鞅辕门立木,今有李亮千金卖马骨,效果自然如立杆见影。

还不至一月,也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凡陇西之内,十县中已有八县流传“西海乃王师”的传言。

至少百姓是从骨子里感恩戴德:从来没听说过,修城墙不但管饭,还有工钱可拿的?

至于刘芳所说的西海缺粮,确实缺,但是不至于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一是敦煌富饶,镇军镇民虽足有二十余万户,但自给自足绰绰有余。更有甚者,官仓、镇民家中余粮尚有不少。

所以李承志给李松送去了数百万牛羊,以求与敦煌镇民换粮,运来后再反哺河西、陇西。

而只是自吐谷浑、柔然抢来的牲畜,就要以数百万计。若是到了万不得已,尽数宰杀了也能撑个三两个月。

这只是其次,关键是朝廷为借兵,许给吐谷浑和柔然的那些粮草,已尽数被李承志所劫。

只是从这两部胡族手中抢来的,就近有万余车,近二十万多石之巨,合三千万斤有余。

再加西海的存粮、民户手中的余粮,便是坐吃山空,维持两年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缺粮也只是相对而言,若朝廷真能罢兵休战,只需给西海两年的时间,只凭陇西所产之粮,就能供养西海近六七十万户,并十万大军所需,

是以此一时彼一时,朝廷只以为西海已绝了与南梁换粮的商道,已火烧眉毛。其实李承志至少两年内不用再为粮食发愁。

此是军情,自然为机密中的机密,李亮怎会说予刘芳知道:“某倒是想限粮,但郎君不许,徒之奈何?”

“他为何不许?”

李亮打着哈哈:“某只是一介家臣,怎敢质询主上?只需遵令便是……左右不过千余里,待寺卿到了镇夷见过郎君,问过便知……”

一听就知道李亮没说实话,但两国如今是敌非友,李亮唯如此才是人之常情。

便是他见了李承志,也更莫想问到一句实话。

刘芳轻叹一声:“倒是老夫莽撞了!”

李亮连称不敢,又陪着刘芳的城中转了转。

待问过民壮,得知民夫来此修城并非强征,而是雇佣而来之时,刘芳便恍然大悟:李承志所费不赀,不惜钱粮,竟是只为收买民心?

想通此节,便是刘芳向来城府如山,依旧忍不住的露出了踌躇之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在柯学世界开情报屋 黑潮 龙王传说的天才科学家 我的师傅每到大限才突破 我在神奈川继承神社 巫师加载了惊悚游戏 别想骗我恋爱 战神偏宠符师小娇娘 从西游开始悬赏诸天 黎明之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