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初入襄阳(2/4)
面全都无一例外的挂满了一个个小木笼子,很有些神秘与不同。
在李平还好奇的以为终于可以见到什么古人风俗时,却赫然发现那笼子里不过是一颗颗散发着巨大异味的狰狞头颅。
女人的呕吐声很快传了出来,并引得在最前方带路的左良玉亲兵几次好笑的回头观望,与之相衬的则是赵进那张看不出任何表情的黑脸。
城池本应带来的安全与亲切感在这一刻全部荡然无存。
这就是樊城,那个里赫赫有名的“水淹七军”的故事发生地,也是“关公刮骨疗毒”的所在。
当然,李平也知道这两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里,而是在乡野。但他不知道的是,他们其实早已经过了故事中的历史实地,很遗憾刘三那些襄阳本地的社会低层在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
这座灰暗城池虽并不是襄阳城,但也和到了襄阳城也并无多大差别。
樊城在明代其实应该算是襄阳的卫城或者说是扩展,因为两城隔江相望并已融为一体,因此也常被大家也统叫做襄樊。
通过之前在刘三那里做的功课,李平知道樊城城中一直以来都主要是平民和驻军,最出名的就是风月场所、酒楼以及连绵的码头。至于襄阳的府、县、卫等官署、襄王府以及各类有名的商铺手艺店则基本都在襄阳城内。
不过自贼乱开始后,樊城的市井繁华很快就终结了,有能耐的基本全都躲到了襄阳城里。
襄阳城是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的府治所在,整个襄阳府下辖有襄阳县、宜城县、南漳县、枣阳县、谷城县和均州。
对于明朝湖南湖北还没分家,仍是一体叫湖广,李平是了解的,但承宣布政使司是个什么东西?李平开始却没搞懂,而刘三也根本解释不清楚。
就像刘三不清楚樊城在很早以前是独立的,原属河南一样,甚至他都不清楚襄阳的名字的来历。还好李平知道郦道元的里有说:“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不过很快,李平倒也通过逻辑关系大概搞明白了承宣布政使司的意思。承宣布政使司应该大概相当于省,而府则应该相当于后世的地级市。至于明朝是在洪武九年改沿袭元朝的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换了叫法,李平在日后不久也慢慢的全搞清楚了。
穿过一片民居,樊城的近景终于跃然于眼前。
居然是土制城墙。
樊城给李平带来的第一近观影像让他十分意外。
朱元璋曾下令全国州、县以上的城垣皆用砖包砌,所以明朝的城墙本应都是包砖的,但樊城这是怎么回事?李平并没有想到他在这个时代看到的第一座城池居然是土城。
李平根本想不到樊城其实是由于行政地位偏低而没能享受到朱元璋政策的待遇,这有点超出了他的知识结构,当然他知道了也很难理解。
这可是樊城啊!一座军事要塞。
带着疑问,李平随着队伍很快来到了一座城门前。
环城而绕的护城河,沿护城河内沿而建的残缺不全的羊马墙,城门前的瓮城,城楼,木制吊桥,这座城池的军事要塞属性总算显露了出来。
那名左良玉亲兵的能量也意外的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在吆喝声中,他们几乎未受盘查就顺利走上了吊桥,然后更多挂在城墙外沿的木笼出现在了他们眼前,也不知这是在吓唬谁。
护城河很窄,大概也就10来米,城墙也不高,也就5米左右,这些都大大低于李平的预估。而瓮城就更小了,城门洞同样也不大。
但更令人失望的却是守城的士兵。
普遍瘦弱矮小,竹笠、杂乱的短衣短裤、赤脚,短小的长矛与劣质的腰刀,大概只有十来人还大部分没有号衣和头巾,然后又散乱的蹲在门洞内的墙边避雨,这就是城门处的守卫。
而城墙之上根本看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