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轮番登场的主食(二更)(1/2)
;
“老黄把家按在窑洞,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一位农民辛苦一生,就是为了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这种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儿女都已经在城市安家,不再愿与土地打交道,只有老黄不愿离开,守着自己的窑洞,种着自己的粮食,老黄自在而踏实.....”
“华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这种碳水化合物获得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一样辛勤劳作的农民所的.....”
画面中的老黄,一边驱赶着驴子碾磨不知名谷物的外壳,一边唱着陕北民谣。
日子虽然清贫,但是但得出小自在小满足。
这样的氛围也影响到了朴金苟,他从一开始带着疑虑,到现在已经沉浸在里面了。
纪实的镜头,没有一丝滤镜。
这样显得普通,但是也显得真实。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叫炊饼也叫蒸饼,只有华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华国最早成为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华国的五谷始终是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2000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华国粮食产量前三名已经变成了稻谷,小麦和玉米,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谷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在阳光照射下的稻谷显得更加耀眼,没有褪去外壳的稻谷,就像是未经雕琢的宝石。
你不去雕刻,永远也不知道在他尖锐的外壳下藏着的是什么宝贝。
一旦你有耐心剥去外壳,你就能够收获可可入玉般的物华天宝。
正是它养活世世代代的华国人,如果选一件东西见证华国的历史,稻谷必定掌上有名!
稻谷的伟大是朴金苟也无法辩驳的。
相较于华国有完整的稻谷发展历程,泡菜国在这一方面的描述,稀疏的可怜。
这边朴金苟还在脑子里面搜索,想着怎么反驳。
镜头却不给朴金苟时间,又带着观众去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地扪在侗语里是泉水之源的意思,地扪村内,吴顺玉正在自家粮仓里面取米,在潮湿的环境里,禾仓对于稻米的储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木制吊脚瓦木结构的禾仓,建在水上,可以防火、防蚁虫,当地最古老的禾仓已有300年的历史......”
“吴顺玉取得是没有脱壳的稻谷,脱壳完后今天它要被当作礼物,送给同村一户人家做新生儿的贺礼....”
画面中好几名侗族男女,各自挑着两桶白色稻谷赶往一户人家,在稻谷上放上鸡蛋表示祝贺。
“还有这种习俗。”
朴金苟呢喃一声。
涨知识了!
就连朴金苟自己都没有察觉。
他最开始的目的是要点评《舌尖》。
而不是现在这样被《舌尖》科普。
伴随着旁白,画面来到一个不断往外冒着白雾的小房子里面。
“把浸泡后的新鲜大米做成米浆,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收存这是典型的南方作坊....”
“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今超过65的华国人食用稻米.....”
洁白如玉的米粉留有余温,在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的稻米清香,
“华国是全世界稻谷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稻子从一丛丛清脆的秧苗出落成黄金稻谷,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做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米食....”
将米浆放在铁质的圆盘之中,放在沸水制作等待蒸熟。
蒸熟的米粉从圆盘中剥离,挂在竹竿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