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集 诉心扉 李纨点祸端(2/4)
贾琮干脆带着贾蘭跑到厨房的水缸里去看。
素云和碧月是打死也不想再吃一口的,看着李修吃完了最后一碗,赶紧的收拾桌子,泡茶。
姐弟两个坐在一旁,李修是直摇头:“我在家的时候,我父亲不许家里有丫鬟。不怕姐姐笑话,我有段时间,见了女孩都说不出话。”
李纨捂着嘴笑了一会儿:“苦修到如此吗?”
“没法子。我父决意出家,家里就必须有男孩长起来顶住门户。您也知道敦煌宗的使命是什么,国泰民安时,看护文华典籍,那是我汉家的精粹;战乱烽火时,敦煌就是汉家西部土地的底线。李家既享受了千年的传承,就要为斯土流尽热血。”
李纨默然不语,她虽苦,也好过那些在边疆喝风饮沙为国戍边的人。
李修看出了姐姐忧伤,宽慰她说道:“姐姐不必可怜弟弟。世有阴阳,人有善恶。这本就是天道循环的根本。否则,朱夫子也不会用天理去格万物,用人礼去矫正世间了。”
李纨强笑了一下:“兄弟的书,可是读得很透。”
“差的远呢。”李修真心的叹口气,要说之前还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也是天下大才。可读了一本旁人看不见的《矛盾论》后,整个人都陷入到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去,不可自拔。
“以后有什么打算?”
李修就把皇上的约定告诉了姐姐:“不考出去,我是脱不了这座囚笼。圣上此举也是图个省事,拿我当警钟放在贾家身旁,瞧着这意思,还是想收他们家为助力。只是不知道,贾家到底还有什么底蕴,能让宫里看的上眼。”
李纨也茫然不解,他们姐弟两个自然不会知道义忠亲王的故事。只能说贾代善与贾代化兄弟俩,深谋远虑。听说过挟寇自重的,谁敢想着挟一个废太子自重。
而且这秘密还放在了王家手里,嘿嘿,真要是有个大不韪的罪过,王家还能给抗一下锅。
现在不知道也好,李纨倒是觉得守着兄弟看他读书是好事。
“既然是府里老太君发了话,下人们也不会搅闹。真要有不开眼的,弟弟也莫客气了去。姐姐在这家只是不说话,可毕竟还有个贾家宗媳的身份,祭祖的时候,我可是站在女眷第三排的第一人。”
李修连声说好:“那以后全靠族姐给兄弟撑腰了。”
姐弟两个都笑了起来,李纨这么说其实是委婉的告诉弟弟,我知道你不怕事,但也少惹点事。你在老太太屋里那一番话,可是把他们害的不轻。
“兄弟靠什么营生?只是吃朝廷的米粮么?”
倒不是说不够,只是居京城大不易,居贾府更不易哉!
李修一个月才六两银子,跟李纨在贾府领的月例一样多。
分别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二两、王夫人额外加的二两,还有贾母用贾蘭名义给的二两,总计六两。
要说单凭着月例,李纨可说是头一份。只是除此之外再无进项的话,李纨的日子过得一点都不宽松。幸亏她是个省的,也从不多事,才能养着儿子过活。
可李修不同,他是男人,要有应酬的。别看他出不去,可别人没说进不来。单说每月的茶叶、果子、肉蛋,再算上笔墨纸张的消耗,一个月六两,在京城,也就够活着。
为什么李纨要替兄弟想到应酬,你就看今天襄阳侯毕家送来的东西,这是常走动的意思。要只是淡淡的谢礼,送来的就是银子或是布匹。
不拿兄弟当外人,才会想着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送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让你居家过日子的心意。
那人家再来了,你不得留客饮杯茶吃盅酒再送走,本身这也是需要交际的手段。读书科举的目地就是做官,做官没个交际的圈子可怎么行?
李家最不缺做官的心得,族中子弟都是要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