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集 结伴行 踏遍青山人未老(2/3)
枝挂住。”
雪雁跺了一下脚,怪自己没经验。
“你来,总要好看方便就行。”
大莲小心翼翼的接过乌木梳子,稍微蘸些水,重新把黛玉的头发打散,分成两绺在肩头。
黛玉心里好笑,一大早就闹这么多事,也不知是为了什么,总不能是悦己者容吧?
刚想到这,脸颊腾的一下就红了,心跳砰砰的加快,李修的影子仿佛在镜子里闪过,浓眉大眼的看着自己在笑。
“姑娘你可真好看。”
大莲的一声称赞,拉回了黛玉的遐思,铜镜里哪有李修,只有她和大莲的影子。
心慌起来,扭头去看雪雁。
雪雁装作瞎子一般看着她,心里却都开了锅,你终于知道了呀,看你害羞的样子,就不戳穿你了。
好不容易黛玉才出了门,还戴上了一顶斗笠,李修早就把她的小马配好了鞍韂拉了过来。
就着李修的手,黛玉踩着上马凳骑了上去。李修说了声抓紧,一拍马屁股,小马哗啦啦的跑了出去。黛玉刚还害羞被拉手了,此时也忘在了脑后,紧紧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喊出来,小手紧紧地抓着缰绳,两条腿死死的夹着马腹,生怕自己被摔下去。
李修冲张着大嘴的雪雁挥挥手,飞身上马追了下去陪在黛玉的身旁。
雪雁看着两个人并辔而行的样子,满意的舒了口气,拉起大莲的手,问她一些李修的平常。
穿过街市,放下了吊桥,李修引着黛玉转过庄子上了一条山路。沿路不时的和早起的农户们打着招呼,还抓了他们刚采摘的一把野菜放在嘴里大嚼。
黛玉有种回到了人世间的感觉。
荣国府甚是精美壮阔,但与这里比起来,少了五分的烟火味,少了五分的人情味。
“那是什么?”终于被坐稳的黛玉,在马上好奇的看着李修手里的野菜。
李修伸过来收给她看:“当地人叫做荠菜的,用来凉拌或是拌馅都很好。微有些苦,还是清香。”
黛玉拿过来一枝仔细的端详,又小小的咬了一口咽了下去,忽然问道:“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遍地生。说的可是它?”
说着话抬头看向李修,本来要等着他的答案,却迎来他赞许和惊讶的目光。害羞起来,却不在低头,只是收了一下下巴,用斗笠挡住自己的眼眸,不让李修看见。
“世妹家学真是不容小觑,林家四代文侯,一代探花,诗书门第名至实归!”
李修是真心的赞叹黛玉,她刚才念的那两句诗,可不是什么传世名作,作诗者也不是以诗才著称。能知道他的人,必定是读过他的著作,才能记下这一篇。
全诗为: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做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遍地生。
诗作者乃是宋嘉定元年进士许应龙,累官至国子司业祭酒、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院士。有宋一朝词家辈出,许应龙名声不显。可他有一本《东溅集》,乃是当时天下闻名的著作。他也因此具《宋史》本传。
可惜,原书卷目已不可考。
莫非?
黛玉看懂了李修探轶的眼神,浅笑回复:“家祖确实汇总了十四篇,世兄若是相看,世妹拱手送上。”
李修自嘲的摇摇头:“我以为敦煌藏书已经有天下一半,想不到却连三分都不全。惭愧!”
黛玉疑惑起来:“单一套《东溅集》,也算不得什么。世兄何出此言?”
李修下了马,伸手拉住黛玉的马头,慢慢走过一段难行的山路,才对她说道:“世妹有所不知。本朝才有百十年光景,前朝有几次大的风波,导致书生以文字获狱。许多藏书不是付之一炬,就是辗转流失。莫小看一套《东溅集》,那已经是你们林家为保全文字而立下的大功。”
黛玉瞧着走在前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