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全套工艺(1/2)
这只绞胎瓷小碗,直唇口微敛,外壁口沿下方一圈微束,斜弧壁,深腹,底承浅窄隐圈足,内壁斜削,足心微凸不平。
小碗以深、浅色胎泥相搅合后,拉坯成型,通体呈现几何纹,如羽如波,细密繁复,富于动感与延展性,装饰效果极强。
裹足通施透明釉,釉面半木光,足底经刮削后涩胎。
胎体厚,入手沉。
由于高温下不同色泥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工艺要求高,但这只小碗整体品相良好,实在难得。
纹路,更加像是流水纹,而流水纹看的时间长了,也就那样。
只不过,那深入泥胎之中的流水纹,自然、绝无相同的纹理,这还是让陈文哲感觉新奇。
他感觉,这件小碗不是唐代的,因为唐代的时候,这样的工艺水平,他们还达不到。
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唐代之时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
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
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
比如眼前的小碗,瓷胎白度就很好,还有流水纹,深入胎内,十分自然,更是表里如一。
这样的工艺,唐代达不到。
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
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眼前这只小碗虽小,也没有留款,留字,但是,它的工艺却十分不简单。
没有多少犹豫,陈文哲启动了回溯技能。
只是一看其上浮现的画面,陈文哲就松了口气,因为他看到有人用这只小碗在喝茶!
看服饰,应该是宋代的工匠。
接着,他就看到了一座土窑,也叫柴窑,这是使用木材烧制瓷器的土窑口。
很显然,这是一座专门烧制绞胎瓷的窑口,通过这只小碗,陈文哲很轻易的就看到,各种绞胎瓷的制作过程。
绞胎器有全绞、半绞及局部镶嵌几种。
釉色以黄、绿色釉居多,也有在胎体上罩透明釉点饰黄、绿、蓝釉的。
拿绞胎器中较为常见的绞胎枕来说,是要先将两种差异的胎土,划分制成片状。
然后叠放在一起搓制成圆柱,再将多个这样的圆柱合成一个整体,整理成所需形状,如枕面等。
后将其切成薄片,其横截面即泛起出大致规则、深浅有致的图案。
虽然,变换差异的削切角度,展现出的图案也会差异,但是这样的差异,却造成了任何一件绞胎瓷,都有着不同的图案。
说的简单点,绞胎瓷就是把两种不同颜色,或多种的瓷泥,互相揉和,再利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形成各种绞样,再经过切片镶拼、贴花、模压等方式按压成型,使坯体自然形成纹理。
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亦变化无穷。
绞胎瓷的纹饰,可分成16种基本纹饰。
有麦穗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大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
绞胎之后,还需要在坯体表面上浇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即成绞胎瓷器。
绞胎制作技法有“拉坯成型”、“镶嵌贴面”两种。
其中,还涉及到刚才提到的贴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