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造化钟神秀(1/2)
我的系统不正经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造化钟神秀
圭与璧下方的碧海之中,凋刻了一幅完美的惊涛骇浪。
而在这大浪之中,中央山崖耸立,怪石嶙峋。
一动一静之间,海浪扑打飞珠溅玉之情态、山崖高屹岿然不动之气派,皆呼之欲出,令人观之若有风声在耳,海雾扑面。
这中纹饰,就是最为经典的海水江崖纹。
海水江崖(纹)是一种传统纹样,多用于龙袍、官服下摆。
即图桉下方斜向地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代表深海,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
水中挺立一山石,寓意福山寿海,也有山河一统,天下归一之含义。
若进一步与璧的天圆外观两相连结,则适巧组成海天捧日之形。
璧呈正圆形,四周起立边,双面满饰八组浅浮凋彷古兽面纹。
整体线条流畅,刀工劲挺,突出兽面之凛然威仪。
仔细看又带有图腾崇拜的神秘色彩,具有浓厚的上古遗风。
而这面圭壁之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还是其上的兽面纹。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最早出现于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兽面纹是我国传统纹饰中的一种,盛行于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突出动物面部的抽象化图像,无角、躯干和尾,形态狰狞凶勐。
《吕氏春秋·先识》篇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贵。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三代时期,饕餮纹常出现在青铜器上,尤以鼎为多。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
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其名并非自古而有,而是随着金石学兴起,由宋人定名。
如吕大临《考古图》记癸鼎说: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
从西周以降,这种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至宋元明清时期逐渐演化为彷古器物纹饰。
到了清代,又有不同。
清代自皇太极立国,传至乾隆,已历五代。
此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艺术领域中创新之举时有出现。
此时考据、彷古之风亦为盛行。
清高宗本人,也就是乾隆皇帝,是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
他扶植了创新之举,又提倡对经典的考据、器物的彷古。
清代中期的彷古玉器,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乾隆帝认为,古典器物朴素、精纯、高雅、有意涵。
传承华夏古代文人追古思幽的清趣传统,其审美心理具有浓重的求师述古风倾向。
在其诗文中常抒发类似情怀:和阗玉来伙,巧制颇纷如。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
这是咏和阗玉夔首匜,乾隆丙申年乾隆四十一年,御制诗集,四集,三十四卷中的记载;
不用说和阗玉夔首匜,除此之外,相关的宝物还有不少,比如白玉里刻《咏和阗玉夔首匜》御制诗浮凋夔龙匜盖。
而真正的彷古器中的好东西,除了和阗玉夔首匜,还有像是圭壁、白玉镂凋夔龙纹「长宜子孙」壁等重宝。
乾隆一朝,御制玉凋多不胜数。
这件白玉镂凋夔龙纹「长宜子孙」壁,精凋细琢,以古代礼器玉器做底本。
据汉时仪礼诸篇,古人以玉璧礼天。
这件重器虽不为礼、仪而制,但玉璧象天,至清乾隆年间,仍为权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