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一十一章 顾虑(1/5)
汴梁,陆府。和韩文远不同,曹诱是打算跟着陆垚做事情的,之前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曹诱清楚,这陆垚和其他当官的,还有书生完全不一样,陆垚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不同于曹国舅,也不同于韩永合,甚至和苏轼与苏辙这样的当代年轻人也不一样。
不过,曹诱虽说不能够完全理解陆垚的想法,但是他想要陪着陆垚一直这样走下去,他觉得,跟着陆垚应该是不会有错的。
更何况,这两家前一段时间也是成为了亲家,所以,二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更何况,曹诱看得出来,这潘文、折克行,都是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的,潘文擅长做生意,现在又成了新蹴鞠和足彩的经营者,将来在这个行业肯定混的风生水起。
而折克行这边呢,新蹴鞠大赛结束之后,折克行就会做回自己的老本行,也就是军事方面。
至于棠溪和陈晨,基本上也就是打理陆垚下面的那些产业和府内的事情,基本上也是不会离开汴梁。
这些人都十分靠得住,陆垚也相信他们,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朝堂当中的人。
这就是曹诱担心的地方。既然陆垚之前已经明确表态,说是自己不会成为曹家或者是韩家任何一派的人,甚至于范仲淹找到自己的时候,陆垚也明确表示了拒绝。
虽说陆垚能力很强,但是有过经历的曹诱知道,在这个朝堂之上,想要单打独斗是非常困难的,他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跟他站在一边,帮他处理这些问题的。
事实上,曹诱的眼光没有错,陆垚这次殿试顺利通过,而且取得了前三甲的成绩。
不过,皇上直接宣布给到陆垚一个正二品的枢密副使的官职,曹诱倒是非常意外。
宋朝最初在总体上把权力划分为民政和军事两大块,中书省管民政,中书的领导就是宰相;枢密院管军事,枢密院的领导就是枢密使。
宋太祖在军事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把将领的权力分解,同时把最终军事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
\"三衙\"虽然手握禁军,但无调兵权和发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则只有发兵、调兵权,却又不直接掌握军队。
军队最终调度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里。这几方面制度执行下来,权力分散、兵将不识、统兵权与调发权分离,宋朝基本消除了五代时期将领专权、威胁皇权的现象。
枢密使的权力有两大部分,一是军事权,相关军事决策、调度、和战等,直接向皇帝汇报。
二是与军事相关的人事权,比如侍卫值班、禁兵招募、军队训练、军人职务升降、赏罚,等等。
可后来,随着形势变化,枢密院和枢密使的权力一步步缩小,军事权和人事权均在缩小。
康定元年二月,宋仁宗明令
“枢密院自今边事并与宰相张士逊、章得象参议之”。翰林学士丁度
“请军旅重务,二府得通议之”。三月,又诏
“中书别置厅与枢密院议边事。遂置厅于枢密院之南”,
“开南厅”成为北宋二府共同议决军政的代称。从此,边防军机由二府同议成为定制,枢密使再也无法独立行使军事决策权。
人事权也是这样,逐步缩小。枢密院的职责范围除军事决策权之外还包括军队招募、将领考核、武职选任与军队调遣等内容。
但从史料上看,枢密使经常无法独立行使的这些职权,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插手。
从宋真宗时起,枢密使的人事权就逐步被宰相侵夺。天禧二年三月,宋真宗要求宰相裁汰冗兵,本是枢密使分内的裁汰冗兵之事,此时却责成宰相负责处理了。
1022年,宰相丁谓公然抛开枢密院,直接派文官收取将帅兵权,枢密使的调兵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