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难处(1/2)
孙膑看着芸姚说道:“西周之人学历史,到周文王周武王开国为止。我们学历史,却要读《春秋》和《诗经》,不仅要学西周之前还要学西周之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变多了,这就好像是操练兵马。一辆战车时,指挥起来很简单;十辆战车也协同作战,就很难了;要指挥一百辆、一千辆战车就已经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些人无一不是大国之名将。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一个学派就是指挥一辆战车,学习三个学派就等于是指挥一百辆战车,要融会贯通,下少有。”
厉害,芸姚不得不承认孙膑确实非常聪明,难道这就是万法归宗么?虽然孙膑最擅长的是指挥作战,但通过指挥作战他是粗类旁通,也看穿了社会其他方面的本质。这样的人是真正已经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了方方面面,可谓是开窍了。
现在大家都是文盲,也没有系统的、高效的填鸭式教育,学一门学派已经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同时学习儒道墨是只有赋异禀的聪明人才能做到。
孙膑这样的才毕竟凤毛麟角。
所以宗教就反对著书立传,因为立了也没用,对文盲还是要口口相传,要把故事说给大家听才行。
现在能学文化的都是贵族,就算是落魄贵族那也是贵族,主学习的还是比较少。连上升通道都不给主,自然也不会把知识分享给主。
墨者这边也基本也不是通过教学来传播主张的,而是和宗教一样,治病施药累积声望,然后把大家聚集起来讲故事,就算是教育了。
文盲太多,读书人太少,根本支撑不起三学合一。所以魏国和秦国调动主的方法是带他们一起去抢钱抢盘,而不是教他们读书认字、教他们礼仪道德。
所以想法很好,如何能让大家都学会呢?不要说儒墨道的核心思想了,就算是秦国的律法,人家都要说秦法苛刻呢,就是因为太难学了。
秦朝统一下之后,下放了大量的秦国官吏,深入基层进行普法,也基本就是一句句念给大家听,根本就没指望让这些人学会文字。当时秦国已经统一文字,让下接受统一的律法还这么难,更不要说现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字,不同的语言,基本上不可能把下贵族和主团结在一起,更不要说让他们都明白华夷之辨,仁义和兼爱。
芸姚的想法很好,但孙膑一针见血就指出了最困难的点。
“既然魏武卒能让主家庭支撑一个士兵的吃喝,那么让主家庭供养一个学者也是可以的。”芸姚说道。
孙膑却摇头:“读书和打仗还是不一样的,打仗一年半载就能结束回家,而且打赢了还有封赏,所以家庭只需要一年的口粮,而且还能得到赏赐作为报答。而读书呢?读书一年也只是入门,读几年也不见得有成果,这几年时间就是只支出没有收入,我看能支撑的家庭不会很多。主家也没有余粮。”
这里的主是指土的主人,而不是日后的那些封建大主。只要拥有自己的一块就属于主,至于产量多少那完全是不固定的,肯定不会太多,否则也不会有很多主向采邑贵族借钱了。
但由主家庭自费参加战争,确实是一个非常节约国家开支的作法。秦国主一家里可能要一两个士兵的支出,包括粮食和衣物。秦国打吞并战争的时候,打两三年也是有的,所以对家庭的负担非常重。
不过这是华夏农人的传统,一般来说都是一家人供养一个脱离农田的人,从工匠,到士人,到士兵,到最后的知识分子,模式是三千年不变。
孙膑确实非常厉害,想到了读书的成本远比参战高很多,读书需要几年而且完全没有产出,士兵打仗一年回家还可能会带回封赏。所以让主来支持读书人太难了,比支持士兵还难。
“只要少收税,不就可以让每个主家庭都供养一个学生了么?”芸姚说道。
孙膑苦笑道:“我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