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明荷贸易(3/4)
都典当掉,换钱之后去买新奇商品。
他回到巴达维亚复命之后,对商人朋友们的忠告就是:带着自己所有的钱,可能的话,再借一些,越多越好!
很多人对这条建议不屑一顾,认为普特曼斯就是在夸大其实,或许在签约时还接受了对方的好处,这才会为明帝国说话。
但等看到其舰队里的每艘战舰的舱室里都装载的商品,并且仔细研究一番之后。
所有人都得出了完全一致的观点,那就是——这位司令官说的对!
如果不对,那怎么所有人还想往自己的咖啡里加雪花糖呢?
这样看来,失去倭国的贸易航线也不要紧,新开辟了明帝国的航线,自己赚的钱要比之前多十倍不止。
用明帝国太子的话说,普特曼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用将运载的商品运抵本土,在巴达维亚就被一群商人给瓜分干净了。
没拿到预想中份额的一些商人还觉得,普特曼斯手里仍有一部分商品尚未出售。
三天之内,巴达维亚港口的商船与战舰均做好了起航的一切准备工作。
为了避免在去的时候跑空船,大家还特意咨询了这位司令官。
等装上足够多的明帝国所需要的商品,这才兴高采烈地出发。
明帝国能开放海禁,允许双方进行贸易,对每一个拥有商船的荷兰商人来说,都是天大的好消息。
大家等待着一刻真是太久了,如今终于盼到了。
失去大员属地的不快,立刻被贸易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给一扫而空了。
即便是至高无上的评议会,也要服从利益的驱使。
在上千万,甚至数千万枚银币面前,小小的大员根本不值一提。
之前东印度公司与郑一官的合作很不稳定,所采购的商品也非常有限。
对于与明帝国的直接合作,不少商人都持怀疑态度。
但普特曼斯的凯旋,无疑标志着双方有了一个全新且良好的开端。
普特曼斯由于在巴达维亚被商人朋友以准打劫的方式卖光了所有商品,不得不再次踏上这条老路。
凭借与明帝国太子的私人关系,普特曼斯对于二次上货的信心满满。
如果正直渤海封冻,船队难以抵达天津,要么只能在登州靠岸,要么就得去往郑一官所辖的港口,或者明帝国的南方诸多港口。
在登州储存的商品一般都是在西历十二月之前,从京城经天津港运抵登州的,这里的外海不会封冻,全年都可以进行贸易。
赶不上这次的话,就要等到来年二月下旬,渤海湾解冻之后,从巴达维亚至天津的航线才能恢复正常运转。
普特曼斯带着五十二艘商船来到登州,看似不多,但这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眼下在菲律宾群岛以北水域活动的所有商船。
要不是事先经过通禀,登州守军见到庞大的武装船队,都以为西夷这是要来攻城了……
登州储存的商品并不多,远远满足不了荷兰船队的需要。
为了公平起见,来者有份,普特曼斯将所有商品都分为五十二份。
利益均沾之后,这样所有人都没意见了。
在这里等待三个月无疑是在浪费时间,也是在浪费商机。
船队便只能南下去往钱塘,从那里采购茶叶、瓷器、丝绸,好歹也没算白跑一趟。
待第二年再来之时,船队规模已经膨胀到近两百艘之多。
连在南非水域活动的船主,听说这个消息之后,都带钱过来了。
从巴达维亚到天津, 一来一回,至少需要半年,快的话也要四五个月。
运气极好,一年也就能做三次生意,所以每个船主都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到了天津,进入仓库,在查验品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