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东欧乱战(3/7)
先进的武器装备,卡尔十一世认为明瑞联军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击败波俄部队。
实际上,就算维希尼奥维茨基想与阿列克谢一世联合起来,也是一支名不符实的波俄部队了。
在前年冬天,驻扎在察里津,打算南下收复失地的奥布霍夫的部队,便遭到了北上的清军的围攻。
奥布霍夫手里只有五万人,而来犯的清军的兵力却高达十五万以上。
尽管俄军擅长冬季作战,但清军却更加擅长,尤其是野战更胜对方一筹。
在出击的两万人就回来五千左右之后,奥布霍夫便只得下令固守察里津。
他也不敢向沙皇禀报战败的事情,只能等自己扭转战局之后,才能将捷报送往莫斯科。
但在开春之后,这种被动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反而有些愈加被动。
阿玉奇汗、拉辛、额林沁罗卜藏、楚库尔乌巴什的人马已经从四个方向,在外围形成了包围圈。
内层包围圈则是由八个旗的汉军来负责,同时炮火支援。
多尔衮亲自在前线督战,各部自然不敢怠慢,皆是全力以赴。
清军已经做好了长期围困察里津的打算,因为从这里向南便可威胁到阿玉奇汗的牧场了。
若是不想放弃伏尔加河下游的广袤牧场,就必须先打掉察里津据点里的俄军,方可高枕无忧。
牧场对从大清来说跟第聂伯河平原地区同样重要,这是战马的主要来源,万不放弃。
控制平原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粮食,而控制草原牧场便可以获得战马。
在不与蛮明的铁甲战车交锋的情况下,重骑兵仍然是作战时不可忽视的主力之一。
这并非是主观臆断的想法,而是经历过实战检验的。
在第聂伯河到顿河流域落脚之后,清军先后遭到了奥斯曼军队与波立军队的进攻。
凭借强大的重骑兵部队的反击,清军才先后挫败了这两股敌人的入侵,站稳了立足点。
消灭波立骑兵上万,被重创奥斯曼部队也达到两万有余,起到了震慑敌胆的作用。
而波立与奥斯曼也处于战争状态,加上清军、俄国、瑞典、明帝国这四方,东欧地区已经变成了六国混战的局面。
奥斯曼与瑞典都是明帝国的盟友,俄国与波立是同盟关系,清军自成一系,等于是三个军事团伙在互相较量。
看上去没有盟友的清军最为孱弱,可实际上却是兵力最为雄厚的一方,实际可以投入的兵力超过六十万之巨!
若是进行总动员的话,可能增至八十万!
几乎等于俄国、奥斯曼、波立这三国在东欧投入的兵力之和!
这三国也能进行总动员,但在不危急自身存亡的之前,不会这么做。
俄国后来倒是做了,但为时已晚……
在波立与奥斯曼先后被击败之后,清军等于上演了当年萨尔浒之役的一幕。
经过多次试探,均遭到了惨败,奥斯曼便在意识到北方多出了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
苏丹易卜拉欣一世觉得清军占据的地方实在没啥油水,便做出了妥协和让步。
双方与德涅斯特河为界,划分势力范围。
顺鸡在征求过群臣的意见后,便让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雅秦与奥斯曼使者签署了合约。
若是可以通过妥协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少一个敌人,这是奥斯曼与大清均乐意看到的结果。
签约之后,奥斯曼军队不会北进,面临俄国压力的清军自然也不会在继续南下。
除了派遣一部分兵力沿德涅斯特河驻防,由博洛与岳乐指挥,兵力为三万。
清军的主力则一分为三,西北方向由鳌拜和尼堪负责,兵力达到十万。
对付东侧的俄军以多尔衮的两白旗为主,檬古诸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