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羽林公爵”(1/15)
《活出意义来》代序戈登欧伯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一点目的,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可是,没有人能告诉别人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
每个人都得自行寻求,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规定的责任。如果他找到了,则他即使受尽屈辱,仍会继续成长。
弗兰克特别喜欢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人的最后一件自由在既定的境遇中采取个人态度的能力。
弗兰克与欧洲许多存在主义学者不同;他既不悲观,也不反对宗教。相反地,他体验过痛苦的如影随形、无所不在,也面对过邪恶的力量,但他却能认定人类有足够的潜力来超越困境,发现一个能提携其成长的真理。
第一部分集中营历劫局外人对集中营生活,很容易抱着一种带有怜悯与感伤的错误观念,至于对营中俘虏为图生存而奋力挣扎的艰辛,则不甚了了。
这种挣扎,正是为了日常口粮,为了生命本身,为了自己或好友而不得不全力以赴的一场硬仗。
这些历劫归来的生还者常说“我们不喜欢谈过去的经验。身历其境的人,不必别人多费唇舌来替他解说;没有经验过的人,不会了解我们当时和现在的感受。”除了那股奇特的幽默感,我们的心头另外还蟠踞着一种感觉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我以前也体验过,那是我碰到某种奇特境遇时的一个基本反应。
每当我遭逢意外,处境危险,在紧要关头之中,我所感到的只是好奇。
我想知道自己究竟能全身生还,或者负伤而归。即使在奥斯维辛,冷静的好奇心仍然凌驾一切,使得理智能超越周遭的环境,进而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周遭。
在当时,培养这种心境,是为了保护自已。我们急于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而且后果又会怎样。
陀斯妥耶夫斯基曾断言;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现在,如果有人问我这句话究竟对不对,我会说,
“对!人什么都适应得了,不过别问我怎么适应的。”
“丧失理智一定事出有因,不然就是没有理智。”(注我觉得这句似乎也翻译得有些奇怪,我会译为
“总有些事情会让你丧失理智,除非你根本没有理智可供丧失”。)这句话,大概是诗人莱辛所说的。
遇到反常情况而有反常的反应,这是正常的行为。一个人在遭逢巨变——譬如被送进精神病院时,即使是精神医生,也会预料他反常的程度将与他正常的程度成正比。
一个人对他被抓进集中营这件事的反应,容或显示他心智异常,然而客观说来,却是正常且典型的反应这一点容后详述。
冷漠是自卫的妙招近乎原始的生活,以及仅仅为了自保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的生存环境,使得绝大多数的俘虏完全漠视了于自保无益的其他事物。
这也便是我们普遍缺乏感情的原因所在。生活在集中营里,身心方面虽然不得不退化成原始状态,精神生活还是有可能往深处发展。
生性敏锐的人过惯了丰富的知性生活,在营中容或会吃足苦头这种人体格多半柔弱,但他们内在的自我所受到的伤害却少得多。
他们能够无视于周遭的恐怖,潜入丰富且无挂无碍的内在生活当中。我生平首遭领悟到偌多诗人所歌颂过,偌多思想家所宣扬过的一个大真理爱,是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
我又体悟到人间一切诗歌、思想、信念所揭露的一大奥秘“人类的救赎,是经由爱而成于爱。
“我更领会到一个孑然一身别无余物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维里,仍可享受到无上的喜悦即使只是倏忽的一瞬间。人在陷身绝境、无计可施时,唯一能做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