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东阁议事(三)(2/2)
通过,以明诏形式正式公布了《军政官署官吏编制条例律》,在大宋推行编制新政——中枢和地方,从尚书省到县署,增减任何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官吏名额,都需要通过编制申报和审批等流程。
跟据《编制条例律》,官家决定,把三省以及秘书省、翰林院、格物院、弘文院等所有吃皇粮的文官机构和官吏的编制工作,统归到一个新的部门——制置编制条例署。
由太宰蔡卞亲自担任都制置使,左仆射张叔夜担任左制置使,吏部尚书李复、左都御史宗泽、左资政蔡京、侍中谭世绩担任右制置使。
李复兼任职同秘书长的承宣使,处理具体事宜。
制置编制条例署是管文官的,至于武官和军队编制,则由校检诸军公事署负责,枢密院使李夔兼任都校军使,典军都虞侯任左校军使兼承宣使,四宣徽院左承宣使兼任右校军使。
听到蔡卞点名,李复不敢怠慢,稍微斟酌几息后就开口答话。
“太宰,我等的意见已经表达得明白无疑,无非正反两种意见。按照宇文左常侍转述的官家圣训,就是如何平衡凝聚力和离心力。正方觉得现在要加强凝聚力,拉一拉缰绳,缓一缓;反方觉得现在要维持现在的均衡,继续松缰绳,让马儿跑得更快些。”
说了一通谁也不得罪,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的话,李复总结道:“如何控制这缰绳,需要大智慧大毅力不可。我等骑术不精,不敢妄加断言。”
听着这话的意思,有点想把球踢回给官家的意思,这可是犯了大忌讳。
官家授权给内阁,就是让你们能够针对诸多军国大事里的问题,议出解决方案。现在把问题又抛回去,官家能高兴吗?
精于为臣之道的李复肯定不会这么傻,于是听到他的话锋一转。
“属下在想,我等骑术不精,不知道如何把控缰绳,但是总得把缰绳弄出来吧。”
妙啊!
蔡卞在心里赞叹了一声,不愧是司寇常安民看中的人。他也缓缓开口了。
“李吏部说得非常有道理。如何把控缰绳,需要根据时情而定,但是既然官家把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先要把解决问题的缰绳安好,到时候是松是紧,再论处。既然如此,每郡设一员总领郡事,当行。”
《最初进化》
蔡卞当机定下论调,刚才站在反方的大臣们,也不做声了。
经过辩论和宇文虚中的“补充”,大家也明白官家的用意所在。而且蔡卞话里的意思,也有各退一步的意思,于是都静静地等待下文,要是不合意了,再提出异议。
反正没有合议通过,就不算数。
“但该员不能权柄太重,所以宣抚使、安抚使等使官,不可。”
官名加个使,意味着是上级派下来的,身负使命,有便宜行事之全权。
“同理,都知郡事之类的官名,亦不可。嗯,不如拟名为平章郡事,如何?”
蔡卞的话让众人愣了一下,迅速在心里思量着。
常安民说道:“平章,有评处商酌之意,也有辨别彰明之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此前有平章国计、平章政事、平章军国事,均有商议国家大事之责。太宰提议新设平章郡事,甚佳。”
众人面面相觑,然后纷纷出声赞同。范纯粹默然,不再出声反对。
此事合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