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人事即政-治(一)(1/3)
“现在的议程,就是西安府、江宁府的府尹,以及湖北、巴蜀、淮西、定襄、河西五郡布政使出缺。吏部几经讨论,各草拟了五位备选人,大家议一议,各议出三位合适人选,呈请陛下圣裁。”
蔡卞说完后,扫了众人一眼。终于回到他能主导掌控的环节,熟悉的感觉让他惬意轻松。
官家授权内阁讨论郡部副级以上官员的任命,做臣子的就傻乎乎地合议出一位来,再上报官家御批?
这不是为臣之道。
现在内阁讨论高级官员人选的流程是这样的——吏部跟相关部门和地方通气,先选出五位来,其实是把符合要求、资历足够的前五位选出来,再考察一番,同时向都察院中央监察厅通报,看看那边有没有被检举违法或立桉调查的记录。
考察和通报流程结束,再把五人名单递交给太宰。
太宰与司徒、司寇三巨头先通气,然后五位大学士初议。接着太宰与诸位学士商议,听取各方各派的意见,对五人名单进行筛选和调整。
这一趟走下来,差不多能确定排在前三位的人选。一切妥当后开内阁会讨论,不出意外的话,阁老们在每一个出缺的官职上,议定三位备选人,再上呈御前,请求圣裁。
三位备选人排名前后也是有讲究的——按照内阁议定时,获取的赞同票数多寡排名。
官家一般会批准排在最前面那位备选人——他的意见此前已经通过侍中,转达给太宰和其他阁老们,大家都会充分考虑官家的意见,同时也会把各方意见反馈上去——君臣一番沟通协商,最后达成一致。
燃文
现在能摆上桌面进行讨论的备选人,都是经过预先协商沟通,充分考虑各方各派意见后得出的。一般不会有什么争议。
能成为大学士和学士的大臣,都不是愣头青,不会在内阁议事会上突放冷箭。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的,会断送仕途的,大家心里都有数。
所以,它在蔡卞的掌控之中。
“西安府和江宁府?章持和钱盖,确实可惜了。”范纯粹喃喃地说道。
钱盖不说了,淮东出了那么大的乱子,身为朝廷派驻在东南坐镇的上使之一,无片纸只字上报,这一点就是失职。官家挪他去江宁大学为祭酒,算为他保留了一分面子。
章持就实在可惜。
他是前太宰章惇之子,绍圣四年,礼部省试,他为第一名。当时章惇为执相,有人忿忿不平,写了一首诗加以讽刺。
“有才如杜牧,无势似章持。不取通经士,先收执政儿。”
此诗当时广为流传,一时舆情汹涌。
后来殿试中,哲庙先帝点章持为进士第十名,与此不无关系。
章持自此深以为耻,一边为官,一边刻苦攻读经义。
但是随着章惇为太宰,全力推行新政,不少士林儒生深恶之,于是对章持大加鞭挞,说他苦心研究、精心书写的文字一窍不通,毫无价值。
旧耻新辱,让章持有些走火入魔,思想上越发地保守起来。
在西安府尹任上两年多,西安府居然成了保守文人的大本营。各类小报杂志,层出不穷,肆意抨击新政和新思潮。同时,原本在有条不紊进行的西征准备工作,因为章持有意或无意地疏忽,被大大的延缓。
这让官家大为不满。于是这次出缺名单里,就有了西安府尹。
“西安府尹备选人霍安国、李思贤...这五人的履历,都摆在诸位身前,大家议一议吧。”
蔡卞话刚落音,刘韐率先说道:“霍安国,是我的旧吏。我为河北布政使时,举荐他为右副使。所以我依律避嫌,不做评论,也不举手表决。”
苏迈开口道:“霍安国,治事干练,只是士林儒生们,对其非议颇多。”
士林儒生颇有非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