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食堂(2/3)
,大米的供应开始有些吃紧,没办法孙晶只好增加副食品的供应。
孙晶为工人搞出来的营养餐食为早上大米饭加腌渍白菜与小鱼海带汤,中午大米饭加一条咸鱼,或者换上一两的咸肉一块,晚上因为没有体力劳动,所以吃的是稀粥,菜也只是咸菜。
这个菜谱一出,孙晶马上成了工人嘴中善心的东家娘娘,明代不是没有雇工,但基本上东主只负责中午一顿饭,同时还只是红薯稀粥配咸菜,像孙晶这种不计成本的保证工人体力,这种东家不说海南岛,就是整个中国也没有出现过。
新食堂建立的好处立竿见影,工人的热情大幅度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也成倍提高。但新食堂也有一点坏处,就是太耗粮食了。
每名工人每天需要五斤大米、一条咸鱼、一两猪肉,在加上食盐若干,这种生活标准已经赶上府城外一些富农了。虽然可以提高工人生产热情,但库存粮食却很快下降。
赵福祥前期买来得一百石精米很快吃光了,这时黑心资本家赵福祥回来了,他看到这么吃也不是办法,让孙晶将精米都换成了糙米,同时在饭中加入了一半的红薯。
虽然粮食问题解决了,但副食品却没法保证,孙晶的意思是自己生产,反正村里那些妇女闲着没事情,让她们打鱼腌制咸鱼不就行了。
赵福祥想了一下否决了这个主意,很简单,孙晶的意思是搞以前那种企业终身制,也就是工人的生老病死企业都管了,虽然这种体制可以保证前期工人的积极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快就会显现出僵化来,后世国企改革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赵福祥不准备在明代重走老路,而是一开始就是完全的市场化。经过赵福祥的劝说孙晶也很难能可贵的同意了一次,毕竟后世的例子摆在那里。
孙晶决定后开始在市场上收购咸鱼,因为采购量很大,很快就有商人上门,同时孙晶引进了后世的竞标制度,保证咸鱼质量的同时还压低了成本。
虽然孙晶的采购价格比市场上低了两成,但因为量很大,那个包姓商人还是咬牙答应下来。
除了咸鱼,其他食品也走的这条路子,每种食品都有两到三个供应商,如果发现食品有问题马上更换供应商。
那几个商人虽然心中暗骂孙晶真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婆,但为了赚取价值,只能点头答应。虽然现在这些商人心中大骂赵家黑心,但这些商人知道白沙村未来的情况,这时候估计睡觉都会被笑醒。
虽然这种市场化采购增加了一些成本,但相对比却省下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最起码赵福祥不用为了上百人的吃饭问题每日出去采购了。
随着食堂慢慢走上正规化,孙晶的时间越发的多了起来,孙晶借着食堂形成的良好口碑,开始无偿的为村民看病。
明代穷人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营养不良,孙晶有医生的底子,在加上赤脚医生手册的加持,很快治好了几个村民眼中的疑难杂症,就这样孙晶又获得了医仙的头衔。
与风风火火干事业的儿子儿媳不同,奶奶马桂兰负责的是农业,作为市农科站高级农艺师的马桂兰,对农业这一行太了解了。就算在科技大发展的后世,农业也是一项投入高产出低靠天吃饭的活计。
马桂兰在穿越的第二天,就在距离海滩的二里处开辟了一亩农田,同时将带来的土豆切块后种了下去,经过十多天的精心照顾,这些高产的土豆已经开始出苗了。
土豆耐盐碱耐寒,海甸岛这种沙土地十分适合种植土豆。土豆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块在土温5~8度的条件下即可萌芽生长,海南岛这时的夜间温度在零度以上,白天的温度在10度左右,正适合土豆块茎发芽生长。
为了伺候这些土豆祖宗,赵志宽专门给马桂兰拨了两个资深农妇,让她们帮助马桂兰来种地,毕竟马桂兰已经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