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回村住(2/3)
开心。
有时,陈清秋也会很无奈,无论她怎么孝顺陈奶奶,但陈奶奶还是会在意陈家三兄弟对她的感情,也是年龄越大,越在乎了。
足有两个月还没回家住,原来干干净净屋子,尽管陈清秋细心了弄来了薄膜油纸蒙着家私,但地板上还是布满了灰尘,房间里一股霉味。
开了窗,把所有的薄膜油纸掀开,洒上水,打扫一遍,又抹了一遍,总算弄干净,空气也清新了。
把厨房里的用具洗了两遍,风炉上架上煮开水的锅,抱来一捆柴,生起火来。
水还没开,陈奶奶就回到家了,看到陈经国在家里忙进忙出,心里暖暖的:“幺儿……”眼泪就出来了。
母子俩倒没什么隔夜仇,陈经国看到陈奶奶那样,心里也有感慨,扶着她坐好,给她端茶倒水,一口一个“妈”,亲热得很。
陈奶奶与陈经国母子俩拉着手说体已话已,陈清秋说还要去秦帆土窑那边做事,骑上单车就走了。
俗话说,远香近臭,陈清秋想,假如因为分开了一段时间,陈奶奶与陈经国母子之间的隔阂能修复的话,她也许会考虑一下重新接纳陈经国,哪怕委屈了自己。
到了土窑,这边的种种问题让陈清秋没有心思再糊思乱想。
机器是好机器,转起来飞快,吞下原泥,吐出合格的瓷泥,可是,库存的原泥很快就消耗完了,眼看就将要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陈清秋与秦帆都觉得头疼。
原泥矿一般都在高山上被发现,这个时候山高路陡,每一担原泥都要靠人力挑回来,而挑泥的主力军只能是当地的农民,农民最主要是耕田,只在农闲时才去挑。
三年来,为了提高农民们挑瓷泥卖钱的兴趣,三次调整收购价格,由原来的每百斤一块钱,提高到了每百斤两块五钱,这曾一度刺激了农民挑瓷泥卖的兴趣了,购入的泥比之前足足多了四五倍。
对于旧机器而言,这原泥的量已经足够了,可是新机器上来后,按照陈清秋的估计,如果满负荷运转的话,要比原来旧机器多五倍的原泥,需要这么多原泥去哪里找人挑去?
更何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的劳动人口已经开始往外面输出,好青年都去了广城与深城打工赚快钱去了,留在村里的,除了比较保守的青年人,大部分是中年人,再怎么刺激,也不可能满足那么大的原泥需求量。
早在决定购入机器的前一年,陈清秋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
她曾想着开一条路直达尖山顶,那条路可以推鸡公车,不过,细细盘算下来,除去保养路,光开路所需的费用就能让十个她破产,显然这条路是行不通了。
她也想过从其他原泥资源取得比较容易的村里运过来,但是方圆十几里的村落,但凡原泥丰富的,与大南村都是高山阻隔,就算推鸡公车运泥,也得两人合作,也就是说,一车泥得花两份工资,算来算去,也能让五六个的她破产。
好吧,她不再想这些不切实际的法子,她去看看村里没有有取泥比较方便的原泥矿总行了吧?于是,她经常利用周末假期,背着干粮,满山遍野寻找瓷泥矿,足足一年了,依然没有结果。
秦帆那猪队友却打击她:“清秋,算了,还是死了寻找瓷泥矿的那心思吧,如果附近真的有这种矿,我家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还用得着山高水远地跑去尖山顶挖瓷泥矿?”
他的话也是有一定的理由,因为他的土窑是祖上传下来的,按照他的说法,他家的祖辈早在两三百年前就来大南村落户做瓷窑生意了,那时的道路更为阻塞,人烟更为稀少,他们也更需要在近处找瓷泥矿。
可是,陈清秋并没有听他的话,而是只要有时间,她就去附近的山逛逛,从山脚下,到山顶上,每隔一段距离,她都会弄些泥出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