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二章 猴脑(2/4)
已经够远了,这一流放更没边儿了。
有人会说,猴头不是上八珍之一吗?怎么会没人吃呢?
说到这儿就索性再扯远一点。
八珍二字从何而来呢?出自《礼记.内侧》。
原文太诘拗,先简单翻译一下。‘八珍’是指:肉酱拌稻米饭,肉酱拌粟米饭,烤猪,烤羔羊,烤里脊,酒渍羊肉,五香牛肉,网油烤狗肝。
东北人看完要‘哈哈哈’了吧?老祖宗也‘天天一顿小烧烤’?
没错,老祖宗的八珍里有一半是烧烤。
汉唐宋的资料手边没有,或许根本没八珍一说,知不道。
蒙元有‘八珍’,但奶酪、羊奶、马奶占了一大半,就不去说它了。直接跳到明朝吧。
牛叉的明朝来了。那时的八珍是: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呢?
龙肝有说是白马肝、也有说娃娃鱼肝。前者档次太低还有毒,还是取后者吧。
凤髓:山鸡脑。
豹胎,这个没有疑问,豹胎盘。
鲤尾要让人猜一猜了。普通的鲤鱼尾巴肯定不够牌面,那就有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巴,因为穿山甲古称‘鳞鲤’。
鸮炙,烤猫头鹰。我了个大去!
猩唇,熊掌,酥酪蝉。
最后一种可能是炸知了猴。并非不可能,知了在种花文明里是有级别的,按明朝这个操行弄不好就是它。
当然,也可能是奶油泡螺,即延续自蒙元的一种奶制品。反正它和熊掌一起,是明八珍里唯二的正经东西。这东西在明朝宫中文档里确实记载过,不过语焉不详,究竟是什么没人说得清。
看明白了吧?明八珍都是些名头叫得响亮,没几样正经东西。和晚明‘士风’几若相仿,虚头八脑的。
也许有人会说以上这些都是宋八珍。反正据我所知,这确实是明朝文人搞出来的。
‘龙肝凤髓’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苏轼的《江瑶传》中,只是个文学创作手法,没有确指对象。
而上述八珍完整版最早出现在明朝的《玉芝堂谈荟》中,在这之前还没人这样瞎编乱造。
当然,这只是网文胡侃,姑妄听之就行。
到此为止,历朝历代的珍馐美味中从未出现过‘猴脑’,连猴字都未出现过。食脑的也就一个‘凤髓’,和猴相近的也只有个‘猩唇’。
到了清代,八珍分了好几种。
最高级的参翅八珍是指:海参、鱼翅、鱼软骨、鱼肚、燕窝、熊掌、鹿筋、蛤士蟆。
看出来了吧?一水的燕翅席材料,这才是比较正常的版本。此外还有‘山水八珍’等等好几个版本,但‘猴头’皆是指‘猴头菇’。
想想‘猴脑’这道菜是怎么吃的,你就知道它绝不可能出现在礼教社会的食谱上。
圆桌中间开个洞,夹住猴颈,然后剃毛,凿开天灵盖露出白花花的脑花。
一勺滚烫热油下去,然后一人给把小指甲盖大小的小银勺,自己动手挖吧。在这整个过程中猴子可都是活着的,嗷嗷惨叫不断。
所以知道那个总兵为什么被弹劾了吧?也就是个武夫,没读过书。但凡知道‘君子远疱厨’这五个字就绝不会拿起那把小银勺。
八珍中的‘素猴头’是被故意误导成‘真猴头’的。那是在清末民国,礼崩乐坏的时候。骗谁呢?外国人。
那本来是道土司菜,后来被故意‘冒名顶替’,成了漓江涉外游览船上的一个餐饮项目,糊弄外国人钱的。这个就不再多谈了。
猴头也好,过度烹饪也好,都离题太远了,咱们还是回到杜守义的‘锅烧肘子’。
锅烧肘子很好吃,外脆里软,喷香扑鼻。可聋奶奶吃的时候竟然长长叹了口气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