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疯”老顽童(1/3)
北方的草原大漠和西域诸国,因为北庭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暂时都安静了下来,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什么其它的什么问题了。
可是帝国如今却在面临着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隐患,重大到如若处理不好,甚至会出现再次天下大乱的情况。而且这次叛乱的不会像五十年前那样,是因为老百姓吃不上饭而被迫的揭竿起义,而是一种自古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祸事。因为,如若这一次会出现叛乱的话,那么这次叛乱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将不再是以普通百姓为主,而是帝国之内的氏族和读书的学子们。
正像前文所说的,自大魏黄初元年推行兴学令至今,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天下黔首为之振奋,此乃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世。无论是渔民农夫、贩夫走卒亦或者宗门氏族,都得到了这次教化由内而外的洗礼。
因此,帝国境内凡是适龄的幼.童和少年,都得以进入了学府,自然也就意味着天下的读书人在成倍的增长。建安三十五年,天下刚刚归一的时候,各州官府在籍人口,也才大约两千万人左右。
要知道前朝桓帝时期,朝廷的登录在册的人口可是高达五千万人之巨啊。如今过去了不过也才区区几十年,长达半个时机的战乱、灾祸,人口竟然就少了一大半。即便这其中有很多大户和宗族们,为了逃避赋税而故意隐藏的人口,可是加上那些也决然不会超过两千五百万。
天下归一之后,魏王.曹操和尚书令.荀彧以及太傅.钟繇,他们作为建安年间的朝廷三巨头,虽然之间政见不合,可是在与民休养生息这一事情上,却保持了惊人的一致。
再五年后,荀彧和曹操相继离世,新任的魏王.曹丕代汉称帝,可是对于这方面的政策,却始终没有改变过。如今天下百姓得以休整,也已经十五的年头了。天下太平以后,朝廷轻徭役、薄赋税、开荒、屯田,一些个大户和宗族们,便也就将之前隐匿不报的人口,又主动到州府报到了。一些个背井离乡,隐匿山林的百姓,见状也都纷纷又都回到了家乡。
如今,十五年过后,天下的人口已然增长到了三千五百万之巨,这跟前朝桓帝的五千万人口自然还是没法比,但是最起码已经在慢慢恢复了。同样,这也就意味着,各种职业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只其中自然也就包括着读书人了。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着两面性。
读书人多了,好处自然也就不必多说了,但隐患和弊端也不少。因为兴学令的推行,天下百姓不仅仅只是那些入学的士子外,甚至于他们的家人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教化。可是如今突然间出现了这么多的读书人,帝国却还没有及时的想出,相应的政策来安排他们。
江陵王.曹植人称天下第一,世人皆言“天下有才一石,他曹子健(曹植,字子健)独占八斗”。可他终究还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是一个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到,人力终究是有限的。但是,曹植虽然心中没有对策,却终究还是先其他人发现了这件隐患的苗头,他心里自然也清楚,如果此事处理不好的严重后果会是什么。
而且早在他还没有被调入帝都,还担任荆州牧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些许端倪。因为荆州作为自建安三十五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战乱的一州,百姓的生活颇为安定和富足。再加上,曹植作为荆州牧,像允商入市、改良蔡侯纸、雕版印刷、胶泥活字印刷这些东西,自然也是在荆州先行实施的。所以,自兴学推行的这十年来,荆州的教化之策推行的是最顺利,也是最为靠前的。可即便曹植发现了些许端倪,对此还是无计可施,有时他不禁在想是不知自己真的老了的缘故。
这一日下朝之后,曹植刚打算要下朝回府,却被龙椅上他的皇帝二哥给叫住了。
“太傅!”
曹植闻言之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