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被催化的龙场悟道(2/3)
禅,也让他更加通透起来。
此刻来到龙场,望着已经被野草淹没的驿站,望着已经无法住人的房子,王阳明澹然一笑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言毕,就带着两个长随,开始清理野草。
轰隆隆,贵州天气多变,方才还晴朗的天空,刹那间便乌云大作起来。
王阳明想去找户人家避避雨,却发觉四周皆是山岭,一户人家的影子都没有。
大雨哗啦啦的落下,主仆三人很快就成了落汤鸡。
好在不多时,他们就发现在龙场驿附近,有一个山洞可以避雨。
三人来到山洞,洞中没有柴禾可以生火,也没办法去捡柴,只能换下湿透的衣裳,眼巴巴的望着雨幕。
王阳明又开始打坐参禅,洞外雷声滚滚,他强定心神。
宛如天人相交,他在思绪中,与那个叫颜政的黥人,进行了一番交锋。
这场思绪的交锋,已经持续差不多十来天,王阳明可以控制心绪后,便日日参禅与颜政进行学问的辩驳。
《世界的物质性》《实践论》《认识论》《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矛盾论》,他早已经熟记通读,此刻在心中,就开始逐条的辩驳。
然而,十多天的辩驳,王阳明只觉得这个黥人的学问,乃是自成一脉,无比的坚硬厚实,一环扣一环,前后都能自圆其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始终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
“量变与质变、矛盾普遍存在、实践的本质……”
“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目的的确立……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嗡——王阳明参禅参出了细汗,脸色也有些发红起来。
他宛如入梦了一般,突然回想起多年前抱着竹子“格物”,他对着竹子苦思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得到,反倒是大病一场。
格物……实践……格物……实践……
轰隆,洞外一声惊雷,将洞内照的大亮。
王阳明以实践入手,参详儒释道,对朱熹的学说进行再定义,顿时觉得一切仿佛都说的通了!
“轰隆隆!”
电闪雷鸣,恍若白昼,思想的火光在龙场驿的小山洞里也摩擦出火花。
当王阳明换种思路,以《实践论》参详以往学问时,各种不通达的地方,此刻都豁然开朗。
他参禅参到笑了,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朱熹给出的成圣的道路。
八条目的开端,即“格物”和“致知”。开端若是不对,那么就是第一步便踏错。
王阳明就是在格物的时候,抱着竹子苦思无果,进而对朱熹的学问,产生了疑问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物上寻求道理,即“天理”,致知就是在心里不断扩充对事物的“知”。
因此朱熹要求那些想要践行圣人之道的读书人,必须对圣人所着的经典逐字逐句研究明白,了然于胸,然后实践之,以达到圣人通达的境界。
而在熟读黥人实践论后,王阳明豁然开朗,觉得必须将“知”和“行”结合起来。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真知和能行不能分开,真知必然能行,能行必然是知!
想到这一点后,王阳明心中闷气顿消。
对圣人的理解,必须在圣人所说的具体事情上完成,而不能通过读书!
寻章摘句乃是岔路,如果认为自己理解“知”了,但依然不能实践,则是没有真正理解。
其原因是因为内心充满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