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刀和剑(1/3)
原始人日记第378章 刀和剑
几个木工每天在徐晨的指导下叮叮当当的在院子砍劈削凿。
一群孩子整天都围着看的舍不得离去。
就算是在忙忙碌碌干活儿的成年男女,只要略有闲暇,也会围上来看的津津有味,围观讨论这个奇怪的东西。
太复杂了,不明觉厉。
而实际上,制作车轮徐晨自己都毫无经验和把握。
他玩过车轱辘,但那是工业时代用钢铁大批量制作出来的。
虽然他小时候也见过老爹将车轱辘拆卸后更换轴承里面的弹珠,结构看起来也并不复杂,但无论是轮毂钢丝辐条还是轴承结构,都不是眼下用木头可以解决的。
因此要在这个时代制作出来车轮,就需要他从无到有完全创新设计。
而且古代的车轮制作方法他也不知道。
但不知道归不知道,车轮的基本构造他还是清楚。
另外他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马车车轮和车轴是固定在一起的,转动的时候车轮和车轴一起转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轴承的概念。
但他现在如果做的话,肯定会摒弃这种最原始的车轮结构,改成固定式车轴。
但这样一来,不光要解决如何制作车轮,还必须解决车轮和车轴之间的轴承连接问题。
当然,没有轴承也并非不能分开,那就是需要做两个类似轴承的金属活环,套在车轮和车轴之间。
不过这种结构带来的弊端很大,那就是长时间干磨会导致活环大量发热磨损很快,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要更换。
但换轴承总比换车轮方便快当,铜虽然贵重,但眼下马车也需求量不大,基本上都是在各部落附近来回十多里的范围内运行,长距离来往的机会很少。
他甚至能够清晰的罗列出运用场景。
巴族从山脚大院到河口码头。
乌族从铜矿溪谷到乌族聚集地,再到谷外的河滩码头,实际乌水水量还是不错,一年四季都不会断流,只要把河沟一些地方进行些开挖和建设,小型的木筏舟船都是能够来回运行,可以解决铜矿和货物的运输。
应用最广的可能就是拱火盆地那边。
拱火族、雷族、五鬼族,另外还有两个小型部落,总共五个部落聚集在上下不过四里的范围之内,另外从大河口到拱火族,这段距离有三十多里,木筏下行很快,上行很慢,若是能够修建一条从拱火族到大河的马车道路,用马车来往通勤,或许比木筏更快更安全。
羽公族那边和乌族的状况不多,马车也就从山谷到河口这段四五里长的距离,水路实际上也可以运行。
至于其他的部落,基本上都还是古老的来往方式,全靠脚力和木筏
再说光有马车还得有马才行。
眼下除开巴族和乌族之外,其他部落马匹奇缺,绝对无法普及马车。
因此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内,马车都还是极度稀缺的奢侈品,不可能在所有部落推广。
为了解决车轮的制作,徐晨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在陶板上画了擦,擦了画,整天把自己满手满脸弄的都是碳灰,但终究还是让他慢慢设计出来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方案。
道德经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徐晨当年跟着老教授读道德经,大部分都懵懵懂懂不明所以。
这句话有无相生的哲理撇开不说,倒是让他记得了古代轮毂的结构。
先秦时期,每个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
这些辐条都是用木头互相用榫头铆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轱辘。
古代人怎么做轮子他两眼一抹黑,但有了这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