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烈火烹油(2/3)
会安玄已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沉稳。
郗恢自问识人甚多,他见过文采风流的谢安,也与雄姿英发的谢玄一同饮宴,与诸多门阀俊杰交往相识,生平提携的人不在少数,但杨安玄在他认识的人中绝得称得上凤毛麟角。
郗恢嘴角露出几分自得的微笑,赏识并提携安玄是他这辈子最为得意之笔,不仅救了自己全家的性命,而且将来郗家也会因此受益匪浅。
“孜儿,你清点一下家中钱财,尽力多购些粮食回来”,郗恢吩咐道:“世道不宁,再多的珍宝也抵不上粮食,积谷防饥。几处农庄上都存一些,不要储在一处。”
郗孜虽然不以为然,但仍应声“是”。
郗恢继续道:“你五弟去年在新城郡升为太守,年后可将族中分派出一些人前往新城。”
郗孜最早是广州高凉太守,避卢循之祸回京,后来郗恢又为其谋豫州安丰太守之职,可是刘裕因郗恢与杨安玄亲信,不久便寻个理由免了郗孜的官。
如今郗孜在司农寺任闲官,细想起来五个兄弟还是老四、老五靠着雍公,活得安逸。自己身为长子,不能轻离,要不然也想到雍境谋个官职,自在逍遥。
不过,郗孜想起京中的传言,担心地道:“大人,京中传言,雍公与宋公交战不利,恐怕襄阳不保,大人要小心宋公将来报复。”
郗恢嘿嘿冷笑道:“孜儿,你看刘裕急着卖宝筹粮,就知前线战事紧急,不然刘怀慎怎么会放弃东莞回缩。”
郗孜若有所悟地道:“难怪大人让孩儿多买粮食储存,还是大人眼光长远。”
郗恢捊着胡须,微笑不语。
像郗恢这样的明眼人不少,有人在拍宝会一掷千金,也有人在暗中收购粮食,分储多处,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饥荒。
建康城,越接近年关,粮市的粟米价格越发涨得厉害,新出的粟米从二百四十钱渐涨至三百钱,许多百姓只得购买价格更低的陈粮。
显阳宫,给事中曾安给天子司马德文送来襄阳的新年礼物。
司马德文看罢女儿司马茂英写来的信,又向曾安细问起女儿在襄阳的情形,笑道:“茂英在襄阳过得安乐,朕心甚慰。马上就要过年,雍公可回了襄阳?”
曾安道:“雍公仍在江陵与宋公交战,恐怕回不去襄阳过年。”
司马德文叹了口气,道:“征战不休,百姓受苦,朕心何忍。”
其实司马德文巴不得杨安玄在江陵将刘裕羁绊住,虽然朝堂牢牢被刘裕一党把控住,但刘裕不在京中让司马德文感觉轻松了许多。
问了几句江陵战况,司马德文心中不是滋味,无论是杨安玄赢还是刘裕赢,最终自己的皇位都要拱手让人。
索然无味地换了话题,司马德文问起京中火爆的拍宝会。交州刺史遣长史江悠来京中献捷,呈献的礼单上琳琅满目,有不少珍宝便连司马德文也未见过,可惜徐羡之称宋公要将这批珍宝换成粮食,要不然要收入几件到宫中把玩。
听曾安说起拍宝会的热闹,司马德文满是羡慕地道:“当初朕为琅琊王时,尚可自由出入宫中,集市拍宝会可前去一观。如今身为帝王,深居宫中,反而如同身处牢笼。”
曾安心中暗叹,登基为帝后司马德文活得确实不如做琅琊王时舒坦,口中劝道:“陛下身为天下共主,怎可白龙鱼服,当为天下臣民保重。”
司马德文苦笑道:“曾卿,朕这个天子怕是朝不保夕,朱玠等人不是奏本要朕擢升刘裕为宋王吗?刘裕封王,朕离禅让还有多久?”
曾安无语,朝堂之上以吏部侍郎朱玠为首的一群人动辄向天子奏疏,称宋公刘裕功在社稷,当晋封为王。
如今的朝堂之上再无一句反对之声,司马德文只得下诏给江陵的刘裕,晋封其为宋王。刘裕接到朝廷的旨意时,恰巧竟陵之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