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算账(2/6)
25万两吧,还有118万两的缺口.明日非武装自由贸易区呢?”
利润率高达50。
“最新传回的消息,李景隆已经在清化港发动了登陆,成功控制了港口和安南国的西都清化城。”
姜星火又问道:“需求量呢?大明每年实际消耗的盐是多少?”
市场比例高,抽税一样,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能差出350万两之巨的盐税收入。
只要解决盐税的问题,那么姜星火面临的赌约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开中法末梢的晋商,负责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粮食,获得河东盐池的盐引,以及两淮盐场的盐引,每年通过商屯和运输,大约是500万石米。
是的,千万不要按什么10石米运到北方,路上要吃9石米来算,这是战时标准,而开中法解决的是北方数十万军队的日常开销,选的是最便于朝廷的经济方案,朝廷才不管开中法的商人怎么运输你就是不运输,就在军营旁边种田我都不管,只要你把500万石米送到边境就行。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算上运输和仓储费用,在零税率或低税率的通商条件下,每一匹出口的松江棉,都能赚到0.05两银子的利润。
事实上,即便纯利润达到7080万两白银,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物美价廉就是最大的杀招,这个时代可没什么贸易保护的意识,更别提关税壁垒了。
但是现在姜星火面临的问题就是,朝廷不给政策。
第一个是官盐占市场的比例,第二个是每斤盐在北宋和大明不同时期抽的税是否相同。
“宋朝巅峰人口过亿,每年盐产量大约在10亿斤左右,两宋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盐场,这跟大明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而且由于两宋始终控制着两淮流域,直到南宋灭亡前夜,两淮防线都没被蒙古人突破,而宋朝时期,两淮盐场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二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绍兴二十七年的记载,淮南产盐就达到380万石(宋代度量衡1石120斤,约合4.56亿斤),而根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也就是说当时宋代的盐引,一引是116.5斤,跟一石区别并不大。”
“175万两,扣掉专营商品还差约143万两,那就是玻璃和化肥工坊的产品,一共卖出去并获得了32万两的利润。”
这无疑是一门好生意。
“那也就是说,北宋人口1亿,每人每年7斤,年耗盐量7亿斤,而产量是10亿斤。”
姜星火抿了口茶水,接着在纸上写了两个字,随后说道。
“没具体的记载,这种事情没法统计,但是从数字上来推论,应该是如此。”
姜星火重新计算了一下数字,根据盐税收入,反推出来的卖出的盐的数量是206万石,也就是2.47亿斤,而实际上的耗盐量小于7亿斤,但再怎么小,中间还差了4亿斤左右的盐,而且这里面是有官府盐场产量的。
“大明每斤盐朝廷抽税,只比北宋要少一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这么算,差异越来越大。
“大明的盐税,换算成白银,大概每年250万两。”
变法变法,“法”如果变不了,一切都无从谈起。
大明现在的家庭棉纺织品成本价0.130.14两银子/匹,售价是0.150.16两银子/匹。
两人来到了户部的另一处临时存档的地方,这是一个三间的屋子,中间隔断被打通了,里面不同的架子上放着密密麻麻的文书,而从桌子上的账本和算盘来看,此前应该有不少人在这里工作。
而且如今天下初定,在官府控制力度强的地方,安全性还有保障,但在控制力度不足的地方,被人截了道,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